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被討厭的勇氣

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害怕“被討厭”。正是這樣的恐懼,讓另外一條廣為人知的人生座右銘——“做自己”——成為空中樓閣。于是眾人皆是,我亦是;眾人皆非,我亦非。

近日閱讀一本叫《被討厭的勇氣》的書,作者之一岸見一郎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信徒,封面上寫著一段短短的話語:“所謂自由,就是(不怕)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阿德勒學派相信所有人生的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割舍別人的認同是一個人獲得自由的重要功課。

人為什么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

或者說,人為什么害怕“被討厭”?岸見一郎的解釋非常無情:因為多數人沒有能力把“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分離。從某個角度看,站在潮流一方或者符合父母、社會的期望,是一件“很過癮”的事。但這是一個陷阱,當你小心翼翼地保護瓷娃娃般易碎的“人生形象”時,你其實正在失去你自己,你過的是別人的人生。

這一生,你不過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的傀儡。

在社交網絡牢牢包圍大眾的年代,阿德勒的思想非常值得被重新審視。

阿德勒生于1870年,1937年去世。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與弗洛伊德、榮格并列為三大心理學家。他的許多研究往往能提出不同于一般成見的解釋,例如一個不斷強調創傷經驗的人,

是因為他知道借由反復訴說創傷,可以得到周遭朋友、家人的同情,因而獲得某種“特別待遇”以便逃避責任。因此創傷不是重點,想要獲得“特別待遇”才是目的。身為心理學醫師的阿德勒在面對病人時,常常先挑明“逃避”的目的,不讓對方膠著于對往事的敘述。

阿德勒的年代沒有電腦和社交網絡,如果他晚生100年,或許他可以對我們現在不只被家人、朋友,而且被社交網絡高度包圍的人際關系提出更杰出的言論。甚至他可能會設計一個網頁,不只可以點“贊”,還可以點“討厭”……然后告訴眾人,當你得到的“贊”愈多,你愈危險;如果你得到的“討厭”愈多,不用傷心,這可能僅僅代表你比別人活得自由。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真正大成功者如喬布斯,

或者在歷史上留名的丘吉爾、胡適等,都是出名的“不從眾”“不在乎被討厭”“堅持自己”之人。可即使明知如此,當自己面對可能被“討厭”時,許多人仍不免選擇犧牲自己本來相信的思辨及價值,以“從眾”的方式逃避自己的難題。

快樂取決于我們的心態,而非“贊、自尊、社會認同”,甚至后者越多,我們有時候越會失去自我。這一生你不曾“成功”,可能代表你好好地為自己活了一生;如果“成功”,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換來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過代表著“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shenghuo/28577.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