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為人處世

好的關系,都自帶分寸感

好的關系,都自帶分寸感

文/程千尋

1

前幾天和朋友參加了一場婚禮,新郎是我們的大學同學。當我們正興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時,坐在朋友旁邊的陌生阿姨突然小聲問她:“有男朋友了嗎?”

“還沒有呢。”

“年齡到了,該找了,一定要找有房子的,這樣將來能省好多事兒。這都是經驗,為你好。”那個阿姨一臉的自信。

朋友“嗯”了一聲,就把臉扭過去,往我坐的方向挪了挪,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可那個阿姨依舊不依不饒:“哎呀我跟你說,你現在26歲是吧,過了這個年紀就不好找對象了,趁著這兩年趕緊找,

聽我的。”

朋友覺得很尷尬,笑了笑,然后拉著我坐到了別的桌子。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幾乎已經成了聊天終結的必殺技,而且伴隨著我們升學、擇業、辭職、找對象、結婚生子的每一個選擇。每當遇見岔路口的時候,就會聽到無數個“為你好”的建議。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像是:你所有的選擇都是錯的,你必須聽我的。

2

有一檔綜藝節目專門討論過“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一位嘉賓在節目中說:做一個善良的人,對別人好,這很棒,但不必去證明你的善良,時間自然會證明。

很多人覺得說“我是為你好”是苦口婆心,其實給身邊人建議的時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加上“我是為你好”這幾個字,往往顯得自己站在“絕對正確”的高地,剝奪了對方試錯的權利。

這種做法,有時跨越了人際交往的邊界。

關系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失。自以為熟、跨越邊界,反而容易生嫌隙。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中,安迪的辦事風格一直可圈可點。面對邱瑩瑩和應勤的感情危機,以仗義出名的曲筱綃直接在地下停車場暴打應勤,怒懟應勤媽媽。雖然觀眾大呼過癮,但卻不能被當事人接受,說到底,這是邱瑩瑩自己的選擇。

而安迪的做法是關心而不干涉,顯然要有分寸得多。作為朋友,要尊重他們的價值觀,遇到不同意見,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必過多插手。

有句話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所謂的界限,就是到那里為止的意思。許多看似善意的干涉都是打著關心和愛的旗號,何嘗不是越了界。

3

昨天剛上大學的表妹跟我打電話抱怨,說跟室友關系一直處不好,因為室友老是不經過她的同意,就隨便用她的化妝品。

表妹委婉地提醒了幾次,但還是發現自己擺放整齊的化妝品,經常莫名其妙移動了位置,于是跟室友發了一通脾氣,結果被對方懟回來:我們關系都這么熟了,用用怎么了。

說到底,還是人際交往邊界不明的問題。每個人都有所謂的“心理界限”,它指的是我們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如果超過了某個特定的范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的感覺。

在生活里,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有時候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們掏心掏肺地想要對一個人好,可是卻傷了別人的尊嚴。

因為為一個人好,必須要用對方法,

必須要用對的方式說。要不然,我們一心一意為他好,他卻一心一意覺得反感。

4

同樣的,我們既不能侵犯他人的心理邊界,也要守住自己的心理邊界。

在偶像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人物——便利貼女孩,她是“無法拒絕型”人格的教科書,面對別人的要求總是一股腦地接受。即使違背心愿,不在自己的計劃之內,也要委屈自己,遷就別人。面對別人客套的道謝,還要擠出禮貌的笑容:沒事兒沒事兒,小忙而已。

其實,這樣的人大都過得不開心,因為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所以自己的底線被一次又一次降低。這也是一種心理界限不清的表現,常常會讓自己處于矛盾、糾結的狀態。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很微妙。有人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

互相靠得太緊,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

保持合適的距離,明晰自己的邊界,才能擁有簡單的人際關系,活得輕松自在。

來源:精讀(ID:Jingdu999)

常思己過,不論人非

文/龍昌寶

1

前幾天在網上看一位知名學者的演講,他講了很多知識點和思維方式,網友對這個節目評分也很高。

可在節目彈幕中,始終有幾個人一直在挑他的毛病。

“這道理誰不知道,還要你講?”

“怎么會有這個結論,還說自己是思維牛人!”

“太差了,還不如看一集電視劇呢,浪費時間。”

“完全聽不懂,什么亂七八糟的。”

無論他講什么內容,總有人會挑刺。

這些人等不及看完視頻,還沒了解演講的整體思路邏輯,就開始揪住個別詞句,大加批評。甚至自己聽不懂,

也怪演講不好。

有一位網友看不下去了,留言說:

百分之八十的網友覺得演講內容很有價值。你們卻花一個小時來指手畫腳,為什么不認真聽完再下結論呢?這既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讓自己顯得輕浮。

的確如此。他們并不見得比演講者高明多少,只是不愿意聽到別家之言,習慣了對陌生認知進行否定和反駁。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誰也不能掌握絕對的真理。我們常說“虛心使人進步”,只有沉下心來,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通過彌補這些不足來成長。

不尊重別人,也不愿意接受認知范圍以外的東西,自然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狹隘,失去不斷進步的機會。

2

前不久,堂弟跟我講了一件挺尷尬的事。

他在一家公司負責審核數據報表多年,常自稱是“火眼金睛”。

那天客戶部的同事過來溝通工作。堂弟掃了一眼對方送來的公司客戶維護報表,覺得匯總數據跟上個月相差不大,便斷定他們沒做多少工作。

同事告訴堂弟,雖然數據增長不大,但部門維護客戶的工作量比平時大多了。

堂弟火氣頓時就上來了:“我看數據說話,客戶數量都沒增加,你還說工作量更大,是在開玩笑么?”

對方也不甘示弱,指責堂弟自以為是。

倆人一番爭執,鬧得公司人盡皆知。最終真相大白后,堂弟自覺理虧,在公司集體例會的時候跟這位同事道了歉。

原來,為了讓客戶數據更精準,客戶部對上百個客戶逐個回訪,刪除了一些已經不再從事本行業,或者存在不良信用記錄的客戶,并把留下的優質客戶再次深度對接,所以這次數據沒漲,但數據質量卻大幅提升了。

堂弟說,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忍不住要對別人指指點點,沒想到,不僅傷害了別人的自尊,也讓自己落了個“自以為是”的名聲。

逞口舌之快,只會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難堪。

不隨意對他人指手畫腳,是人際關系中最基本的修養。

3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那些成功人士,大都態度謙虛好學,從不妄下結論或隨意指責別人。

在前一家公司上班時,我認識一個研發部經理,他名校畢業,業務能力突出,卻無比謙遜。

項目有問題,他不會隨意指責一線工作人員,而是跟大家一起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共同改進。

他從不害怕別人挑戰他的權威,每次制定研發方案時,他都會組織頭腦風暴,虛心聽取參與研發環節的實驗員發表意見,與他們一起商討方案的可行性。

經理說:如果我和實驗員意見不同,我首先會考慮是自己錯了,我沒辦法天天上手操作,就不能全面了解項目,方案好不好,一定要尊重具體操作者的意見。

這種充分聽取意見的方案,往往執行起來就特別順利,他主持的項目總能很快出成績,也就不奇怪了。

敬人者,人敬之。

聽過一個圓圈理論,很有道理:

當你的知識圓圈越來越大,你也會意識到,圓圈外自己的未知領域,同樣也在變大。

如果你覺得誰都沒有自己懂得多,那恰恰是因為,你對自己的無知認識太少。

只有當你不斷審視自己,不傲慢,不自滿,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自己的認知。

你越優秀,越會懂得謙卑與寬容。

常思己過,不論人非,這恐怕是生活最高級的智慧。

來源:貓姐能量圈(ID:tqq1214cat)

常自稱是“火眼金睛”。

那天客戶部的同事過來溝通工作。堂弟掃了一眼對方送來的公司客戶維護報表,覺得匯總數據跟上個月相差不大,便斷定他們沒做多少工作。

同事告訴堂弟,雖然數據增長不大,但部門維護客戶的工作量比平時大多了。

堂弟火氣頓時就上來了:“我看數據說話,客戶數量都沒增加,你還說工作量更大,是在開玩笑么?”

對方也不甘示弱,指責堂弟自以為是。

倆人一番爭執,鬧得公司人盡皆知。最終真相大白后,堂弟自覺理虧,在公司集體例會的時候跟這位同事道了歉。

原來,為了讓客戶數據更精準,客戶部對上百個客戶逐個回訪,刪除了一些已經不再從事本行業,或者存在不良信用記錄的客戶,并把留下的優質客戶再次深度對接,所以這次數據沒漲,但數據質量卻大幅提升了。

堂弟說,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忍不住要對別人指指點點,沒想到,不僅傷害了別人的自尊,也讓自己落了個“自以為是”的名聲。

逞口舌之快,只會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難堪。

不隨意對他人指手畫腳,是人際關系中最基本的修養。

3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那些成功人士,大都態度謙虛好學,從不妄下結論或隨意指責別人。

在前一家公司上班時,我認識一個研發部經理,他名校畢業,業務能力突出,卻無比謙遜。

項目有問題,他不會隨意指責一線工作人員,而是跟大家一起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共同改進。

他從不害怕別人挑戰他的權威,每次制定研發方案時,他都會組織頭腦風暴,虛心聽取參與研發環節的實驗員發表意見,與他們一起商討方案的可行性。

經理說:如果我和實驗員意見不同,我首先會考慮是自己錯了,我沒辦法天天上手操作,就不能全面了解項目,方案好不好,一定要尊重具體操作者的意見。

這種充分聽取意見的方案,往往執行起來就特別順利,他主持的項目總能很快出成績,也就不奇怪了。

敬人者,人敬之。

聽過一個圓圈理論,很有道理:

當你的知識圓圈越來越大,你也會意識到,圓圈外自己的未知領域,同樣也在變大。

如果你覺得誰都沒有自己懂得多,那恰恰是因為,你對自己的無知認識太少。

只有當你不斷審視自己,不傲慢,不自滿,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自己的認知。

你越優秀,越會懂得謙卑與寬容。

常思己過,不論人非,這恐怕是生活最高級的智慧。

來源:貓姐能量圈(ID:tqq1214cat)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