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詩詞名句

詩經:伐柯

《詩經: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注釋:

1、柯:斧頭的柄。
2、則;法則。
3、覯:遇見。
4、籩:古時竹制的盛果物的器具。豆:古時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踐:排列,陳列。

譯文:

怎麼砍伐斧子柄?沒有斧子砍不成。
怎麼迎娶那妻子?沒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這個規則在近前。
要想見那姑娘面,擺好食具設酒宴。

賞析:

遵守規則,這本身就是人間的一個普遍規則。

規則有自然的、客觀的,比如砍斧頭柄用斧頭;有人為的、變化的,比如娶妻需要嫁人。自然規則不可更改,無論是否願意,

都必須遵守,沒有例外。人為的規則就複雜多了。

人為的規則要普遍有效,首先要得到受規則制約的人們的認同,否則難以奏效。它也要求參與制定規則的人本身要受制約,而不應當有例外。此外,還應當有某些強制手段,用以強制或懲罰少數越軌者。並且,人為的規則是隨著時代、社會、民族的不同而不斷改變的。有形成文字的規則,比如法律、法規,也有不成文的規則,比如約定俗成的習俗、習慣、傳統和道德規範等等。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人不可能沒有規則,財也不可能沒有規則,社會機器的運轉更不可能沒有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按規則生活的動物。

《詩經:九罭》

九罭之魚,鱒魴。
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鴻飛遵渚,

公歸無所,
於女信處。
鴻飛遵陸,公歸不復,
於女信宿。

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兮,
無使我心悲兮。

注釋:

1、罭:音玉,一種捕魚的細網。
2、鱒:鯉科魚的一種。長二、三尺,前圓後扁,赤眼細鱗。
3、袞衣:古代王公穿著鄉有卷龍的衣服。
4、繡裳:繡有五彩圖案的下裝,此為泛指。
5、鴻:鴻鵠,喻男子。
6、信處:再處,再宿。
7、以有:與友,相親相愛。

譯文:

漁網中的魚竟是鱒和魴。
我遇見的那個人,龍袍繡褲。

大雁隨著小洲飛翔,公爺無處可歸,
請你再住一宿。
大雁隨著陸地飛翔,公爺一去不復來,
請你再住一宿。

攜起龍袍,不要讓公爺回去,
不要讓我心憂。

賞析:

《九罭》勸阻一位王公貴族將歸,而表達對他歸去的擔憂和悲傷。以九罭之魚鱒魴,表現主人和自謙。而以鴻飛遵渚,

遵陸起興,暗示主人的歸去的危險,“無所”“不復”,最後一節直述心事,道出“心悲”的感情。

《九罭》一詩,解說紛繁。有人認為,《九罭》是《伐柯》姐妹篇,都是讚美周公的;《毛詩序》雲:“《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朱熹《詩集傳》雲:“此亦周公居東之時,東人喜得見之。”這都是推測之辭。因為根據詩的文本,並不能落實到時、地、人,所以指實本事並不能令人信服。細味詩意,當如聞一多《風詩類鈔》所說“這是燕飲時主人所賦留客的詩”。

留什麼客呢?“袞衣繡裳”,穿著華麗禮服的大官。袞衣,在周代是君王或上公才能穿的禮服,後來也泛指高級官員的禮服了。顯然,詩的作者地位比較低,遇到高級官員來訪,十分高興,打魚設宴招待,請這位高級官員多住幾天,

好好玩一玩,更多聚談。周代風習,宴會上主人客人都唱歌表情述懷,《九罭》大概是主人宴請高級官員宴會上唱的歌。

這首歌並不難理解,它基本上順時間之序進行敘述。第一章的寫法,是先果後因。“九罭之魚,鱒魴。”急急忙忙拿了細網眼的漁網去捕美味的鱒魚、魴魚,是因為“我覯之子,袞衣繡裳”,那位穿著禮服的高級官員來了。用細眼網捕魚,志在必得,大小魚不漏網。只點明“鱒魴”,專取美味,不顧其餘。一開始就把主人殷勤、誠懇待客的心情訴說出來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語義反覆。鴻雁留宿沙洲水邊,第二天就飛走了,不會在原地住兩夜的。詩人用這個自然現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級官員:在此地住一晚,

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怎能與鴻雁相同。難得一聚,何必匆匆而別?“於女信處”、“於女信宿”,請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誠意與巧妙的比喻結合,情見乎辭。

最後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兮”兩句,用當時下層官員、百姓挽留高級官員的方式:把高級官員的禮服留下來,表達誠懇的挽留。這種風習,到後代演變成“留靴”:硬把離任官員的靴子留下,表示實在不願讓他離去。當然,一旦成習俗,真情實意便減弱,甚至只成為一種形式了。最後一句“無使我心悲兮!”正面點出全詩感情核心:因高級官員離去而悲傷。至此,感情的積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結局,這是前面捕魚、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動中流貫感情的積聚,到最後總爆發。

由於這個感情總爆發,使讀者回顧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誠懇真實,並非虛飾之詞。結構安排的層層推進,按時序的敘述,使這首詩取得較強烈的抒情效果。陳震《毛詩識小錄》評曰:“方說我覯,旋說公歸,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心情搖盪,筆力跳脫”“喜懼交並之心,夭矯獨出之筆,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幾於不可跡求。”牛運震《詩志》評曰:“‘是以’二字,緊承‘信處’、‘信宿’,老橫之極,一氣卷下,卻自曲折纏綿。”對此詩的章法、句法、字法可謂深有會心。

《詩經: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東征,四國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
周公東征,四國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東征,四國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釋:

1、四國:指商、管、蔡、霍四國。它們在周成王時作亂,周公率兵去平定。皇:匡正。
2、將:大,好。
3、錡:古代的一種鑿子。
4、吪:感化,教化。
5、銶:古時的一種鑿子。
6、遒:安定,堅固。
7、休:完美。

譯文:

我的圓孔斧戰破,我的方孔斧缺損。
周公率師去東征,四國叛亂被匡正。
可憐我們從軍者,能夠生還是幸運。

我的圓孔斧戰破,我的鑿已經殘缺。
周公率師去東征,四國臣民被感化。
可憐我們從軍者,能夠生還是喜事。

我的圓孔斧戰破,我的鑿已經殘缺。
周公率師去東征,四國局勢已安定。
可憐我們從軍者,能夠生還是美事。

賞析:

周公東征平叛,對統治者來說是英明之舉,正義之舉,受到大肆讚頌。對打仗的普通士兵來說,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危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因而有幸死裡逃生,自然是要大肆慶賀的。

對於戰爭,平民百姓的苦惱肯定與肉食者們的苦惱不一樣。肉食們擔心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權會喪失,關心的是保持和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的穩固。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來換取他們所看重的一切,完全可以在所不惜,並且還會想出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裝點自己。平民百姓關心的是豐衣足食,平安和睦,充軍打仗是迫不得已,殺人飲血是迫不得已,眼看同鄉同伴戰死,武器殘破,白骨遍野,得以不死,能不慶倖嗎?

肉食者的利益與老百姓的利益大概從來都難以取得一致,這很自然。但是,是不是可以多多設身處地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們那些最基本、最沒有非份之想的生存願望?老百姓如水,導向哪裡就流向哪裡;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注釋:

1、四國:指商、管、蔡、霍四國。它們在周成王時作亂,周公率兵去平定。皇:匡正。
2、將:大,好。
3、錡:古代的一種鑿子。
4、吪:感化,教化。
5、銶:古時的一種鑿子。
6、遒:安定,堅固。
7、休:完美。

譯文:

我的圓孔斧戰破,我的方孔斧缺損。
周公率師去東征,四國叛亂被匡正。
可憐我們從軍者,能夠生還是幸運。

我的圓孔斧戰破,我的鑿已經殘缺。
周公率師去東征,四國臣民被感化。
可憐我們從軍者,能夠生還是喜事。

我的圓孔斧戰破,我的鑿已經殘缺。
周公率師去東征,四國局勢已安定。
可憐我們從軍者,能夠生還是美事。

賞析:

周公東征平叛,對統治者來說是英明之舉,正義之舉,受到大肆讚頌。對打仗的普通士兵來說,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危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因而有幸死裡逃生,自然是要大肆慶賀的。

對於戰爭,平民百姓的苦惱肯定與肉食者們的苦惱不一樣。肉食們擔心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權會喪失,關心的是保持和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的穩固。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來換取他們所看重的一切,完全可以在所不惜,並且還會想出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裝點自己。平民百姓關心的是豐衣足食,平安和睦,充軍打仗是迫不得已,殺人飲血是迫不得已,眼看同鄉同伴戰死,武器殘破,白骨遍野,得以不死,能不慶倖嗎?

肉食者的利益與老百姓的利益大概從來都難以取得一致,這很自然。但是,是不是可以多多設身處地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們那些最基本、最沒有非份之想的生存願望?老百姓如水,導向哪裡就流向哪裡;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