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聰明人的笨功夫,聰明人要下蠢功夫


聰明人的笨功夫,聰明人要下蠢功夫
若干年前,我在大學中文系裡浪蕩著光陰,因為終於跳出了農門,又因為必定會有一個鐵飯碗,
所以我每天渾渾噩噩,高中時發誓要考上大學的那股拼勁兒完全不見蹤影,人生的目標一片模糊。 大一結束時,老師說要交一篇研究莊子的論文作為作業,我傻眼了。一個學年裡,我在課堂上學到了多少東西呢?作業是一定要交的,於是,我搬來《莊子譯注》,翻閱大量期刊,幾乎不眠不休,在圖書館裡耗時三周,做了兩大本筆記,最終我寫出了一篇充滿著個人智慧的論文。在當時的我看來,那是一篇多麼宏大漂亮的作品!然後,我又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無比自信地向老師自薦了這篇花了我近一個月心血的文章,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有同學為此花費了一年時間。 不久之後,老師竟然很激動地給我寫了一封信。
老師是行業內鼎鼎有名的教授,上課時才進教室,課堂上很少與學生互動,下課就回去做他的研究,所以幾乎不認識學生。但老師信裡的每一句話,時隔許多年,我仍然全部記得。老師說,這是他所見學生論文裡最有見地的文字,處處透露著智慧,他可以預言我的未來,如果我夠努力,五年內能成為國內學術界一流的高手。信的結尾,老師寫了一句話:“聰明人要下蠢功夫。” 話是記住了,可是,許多年的光陰流逝,我有沒有去實踐呢?現在回過頭來想,功夫還是下了,不過,“蠢”字的含義還沒有領悟透,很多時候我更偏向於取巧,以為我當年的三周就比別人一年強,做事不在於“蠢”,而在於“巧”。直到如今,“聰明”的我也沒有朝老師指引的方向走,
我還是那個平凡的我,無所建樹,為人處世近乎圓滑。 無獨有偶,就在今天,一位文學界頗有建樹的作家與我聊起我的寫作,聊到寫作中故意用的心機,因為不夠樸實而顯出的某種拙劣。他說到孫健忠先生的敘事方式,說到一個更蠢的人眼裡的蠢人的角度,他說,最聰明的作者,不是要在字裡行間傾吐自己的思考,而是用看似笨拙的方式,讓讀者去思考,聰明的人從來不去表現他的聰明,有時候愚蠢反而讓人順利到達彼岸。 他的話讓我想起了多年前接到老師來信時的躊躇滿志,在這個人生的盛夏將末之時,我開始真正思考“聰明”與“愚蠢”的關係。仔細想想,如果每個聰明人都能悟透“蠢”之智慧,那難道不是最高層次的聰明嗎?所謂“大巧若拙”,
理出於此。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