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青春記憶:70後、80後、90後讀書的那些事

現在,很多人都會拿70後、80後、90後三代人作比較,有人說,記憶像一堵牆,可以翻閱卻不可以跨越。翻閱的只是時間,卻翻不掉記憶的身影。只是,很多時候,人們心中泛黃的記憶就如羞澀的孩子,靜靜地留守在人們心靈的角落。有時,偶爾的一抹陽光,就可以讓這些泛黃的記憶一下子鮮活起來。
關於讀書,有很多比較經典的格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80後朋友每天堅持閱讀。那麼關於讀書、閱讀這方面,這三代人都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70後的小人書攤:放學後那最愜意的時光
“記得小時候,路邊經常會看見小人書攤。書攤兒的老闆用小車推著扁平的長方形箱子,常常在公車站附近停下。將箱子兩扇打開,一排排小人書整齊的碼放在箱子裡。一毛錢可以做一趟公車,
卻可以坐在小馬紮上看兩本全新的小人書兒。我常常為了看書,花掉坐車的錢,然後花四五十分鐘走回家,對我來說那就是記憶中最早的租書店了。”這是70後網友“葉子”青少年時期關於租書店的回憶。
時至今日,再談起小人書,連很多80後都沒什麼印象,小人書已經成為繼瓷器、書畫、錢幣、郵票之後的第五大收藏熱點。最初那些價格低廉的小人書有時甚至千金難求,但無論價值幾何,對與葉子年齡相仿的那一代人來說,小人書是暖陽下眯著眼睛閱盡精彩故事後的滿足,是瞞著父母偷偷花掉那一毛錢後心裡的忐忑,是學生時代放學後最愜意的美好時光。
80後的租書小店:租本書弄得像做賊
伴隨著小人書攤的沒落,隨之興起的就是“叢大爺們”經營的租書店。
武俠裡的金庸、古龍;言情裡的瓊瑤、席慕蓉;科幻小說的衛斯理;偵探小說的金田一似乎構成了那時書店裡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在學校附近,男生也好、女生也罷,進書店前總要左右張望一番,確定附近不見老師的蹤影後,一溜煙的溜進書店,將小說偷偷的藏在衣服裡帶出書店。5毛錢厚厚的一本,卻只能看一天,隔天就得多花錢,這樣的規定讓孩子們想盡辦法儘快把書看完。
“外麵包著語文書的書皮,自習課時趁著老師不在就偷偷的看,還經常被老師發現。那時候總覺得老師火眼金睛,長大了才知道,已經泛了黃、打了卷的武俠小說,再怎麼偽裝也能一眼看得出來。”80後的小王笑著回憶他的租書生涯。

90後的電子書城:沒了書香,少了溫度
隨著網路的發展,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租書店也逐漸消失。“想看什麼就下載什麼,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晚上看書也不用特意開燈,看完了隨手把iPad一關,倒頭就睡,那多方便。而且,也不用砍樹造紙印刷,多綠色環保。哪裡還用特意去租書、還書。”1990年出生的琳琳是個電子書迷,大學四年琳琳看了上千本小說。既方便又省錢,是琳琳選擇看電子書的主要原因。
可琳琳的父親卻不喜歡電子書:“大一的時候,她跟我推薦《鬼吹燈》,讓我用iPad看,螢幕晃得我眼花,於是就上書店買了實體書。等我把書買回來,看完了,想跟她探討探討時,她卻告訴我,《鬼吹燈》她早刪了,因為占記憶體。
”原本想與女兒交流一下讀後感的父親,頓時覺得冷水潑頭。“不是說電子書不好,可我總覺得數位化的圖書不僅沒了油墨的書香味,也少了人與人交流的溫度。”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