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名人名言

凱文·凱利《必然》的120條書摘

凱文·凱利《必然》的120條書摘

凱文·凱利,人們常親切稱為“kk”,是《連線》(wired)雜誌創始主編。kk被看做是網路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者,也有人稱之為“遊俠”“。

著有《必然》、《科技想要什麼》、《技術元素》、《失控》等。在《必然》這本書中,他介紹了“新物種的基因特徵、所思所想、行為規則和未來走向。”換言之,他預言了未來30年哪些領域會出現重大的財富機會。所以——如果你讀不完《必然》,至少讀完這120條書摘。

第1章 形成

●萬物無一會長存下去。生命的本質,似乎主要是維持。水分會銹蝕金屬,空氣會氧化防水膜,潤滑油會蒸發——有什麼是不會壞掉的呢?很顯然沒有。

●如果你拒絕進行不斷的小升級,那麼積累起來的變化會最終變成一項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帶來“創傷”級別的干擾。

●不在心中製造待以填補的缺憾,我們就無法拓展自己,更無法拓展我們的社會。我們正在拓寬我們的邊界,也在拓展存放自我身份的容器。

這過程會痛苦不堪,其中定然會有淚水和傷痛。

●沒有不適的世界會停滯不前;某些方面過於公平的世界,也會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烏托邦中沒有問題可煩惱,但烏托邦也因此沒有機遇存在。

●變化因此是一種能自我掩蓋的動作,常常會在我們回顧過去時才顯現出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傾向於從舊事物的框架中來觀察新事物。我們當下對未來的展望,實際上會曲解新的事物,好讓它適應我們已知的事物。

●有時候,我們察覺不到“形成”的方向,是因為我們並不認同這個方向。

●我們會更經常地相信那些不太可能的事情。所有事物都在流動,而新的形式將會是舊事物的融合,這種融合與舊有的那些遠遠不同。

通過努力和想像,我們可以學習更加清晰地辨識前方,不再盲目。

●這些使用者創造出的頻道在經濟方面毫無意義。製作它們的時間、能量和資源來自哪裡呢? 答案是:來自受眾。只有40%的網路內容是以商業形式創造出來的。支撐人們創造其餘部分的,不是責任,就是激情。

●暢想未來30年,網路會變得怎樣激動人心時,我們不免首先想到網頁2.0——就是更好的網頁。但是2050年的網路不會是更好的網頁,它會變成別的東西,和今天網路的差距就像是最初的網路和電視的差距一樣。

●過去30年已經開創出了不可思議的起跑線——可以建造真正偉大事物的堅固平臺。但即將到來的將會不同,將會超越現在,將會成為他物。而最酷的東西尚未發明出來。

第2章 知化

編者注:知化,即“賦予物件認知能力。”

●很難想像有什麼事物會像廉價、強大、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那樣擁有“改變一切”的力量。未來,我們的日常行為將被徹底改變。人工智慧將是一些有界限的實體,而我們能清楚地區分我們和它們的思維。

●人工智慧思想的到來加速了其他所有顛覆性趨勢的進程,它在未來世界中的威力與曾經的“鈾元素”相當。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知化是必然的,因為它已經近在咫尺。

●2014年以來,雅虎、英特爾、Dropbox、領英、Pinterest以及推特都收購了人工智慧公司。人工智慧領域的民間投資在過去4年裡平均每年增長62%,這個速度還會持續下去。

●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更像亞馬遜的網路服務——廉價、可靠、工業級的數字智慧在一切事物背後運行,

除了閃現在你眼前的短暫時刻,它近乎無影無形。這種常見的設施會根據你的需求提供你想要的智慧水準。

●世界的知化是一樁正在發生的重要事件。類似的轉變將會發生在其他任何一個領域中。

●再過10年,穀歌將擁有一款無可匹敵的人工智慧產品。我的預測是:到了2026年,穀歌的主營產品將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慧。

●近期的三大突破將開啟人們期待已久的人工智慧時代:①廉價的平行計算;②大數據;③更好的演算法。

●我們想要的不是智慧,而是人工智慧。與一般的智慧不同,智慧是專注的、能衡量的、專門化的。它還能夠用完全不同於人類認知的方式思考。

●在一個聯繫超密集的世界中,

不一樣的思維是創新和財富的來源。僅僅聰明是不夠的。商業動機會讓與工業力量相關的人工智慧無處不在,它們廉價而聰明,會被植入到所有我們製造的東西裡。當我們開始發明新的智慧種類和新的思維方式時,將獲得更大的回報。

●我根據人類和機器人的關係把工作分為四大類,希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機器人將怎樣取代人類:①人類能從事但機器人表現更佳的工作;②人類不能從事但機器人能從事的工作;③人類想要從事卻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工作;④(剛開始)只有人類能從事的工作。

第3章 流動

●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印機。在最根本的層面上,它將我們使用它時所產生的一切行為、一切特徵、一切想法拷貝成了複製品。為了將資訊從互聯網的某個角落傳輸到另一邊,通信協定讓資訊在傳輸過程中經歷了數次的複製。

●我們已經從日清日畢模式轉換到了即時模式。給別人發資訊的時候,我們希望立刻就能收到答覆。花錢的時候,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銀行帳戶能立刻結算。推論下去,想在即時中運轉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須流動起來——這至關重要。

●在工業時代裡,公司通過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生產力來最大化地節省自己的時間。這在今天已經遠遠不夠。現在,組織還要節省它們的顧客與公民的時間。它們需要盡其所能來進行即時互動。即時就是人類的時間。

●當複製品大量存在時,它們就會變得沒有價值,無法複製的東西反而會變得罕見而有價值。

●我列出了至少8種我們在為一些可以免費得到的產品時,所獲得的無形價值。分別是:①即時性;②個性化;③解釋性;④可靠性;⑤獲取權;⑥實體化;⑦可贊助;⑧可尋性。對於創作者來說,要滿足以上的8種特性,就需要新的技巧。成功不再源自對內容分發的掌握。分發近乎自動,內容全是資訊流。

●流動性帶來了新的力量:重要的不是複製品的數量,而是可以通過其他媒體連結、處理、注釋、標記、突出、翻譯、強化一份複製品的方式的數量。同時,流動性進一步釋放了創造力。

●就書籍來說,我們看到了兩種完全相反的特性:一成不變和流動不息。紙張傾向於一成不變,電子傾向於流動不息。但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們發明出第三種特性——把電子融合進入紙張,或者融合進入任何一種材料裡。

●流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①固定、罕見;②固定、罕見;③流動、分享;④開放、變化。

●從停滯到流動,從一成不變到奔流不息,期間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要放棄穩定性。這是一場對廣闊邊界的開墾,許多建立在可變性基礎上的額外選項都會成為可能。

●最重要的不同在於,一成不變不再是唯一的選項了。好東西不一定是靜態不變的。換句話說,正確的不穩定現在成了好事。

第4章 屏讀

●文字已經從紙漿裡轉移到了電腦、手機、遊戲機、電視、電子顯示幕和平板電腦的圖元當中。字母不再白紙黑字地固定在紙上,而是在玻璃平面上以彩虹樣的色彩,於眨眼間飛速來去。螢幕佔據了我們的口袋、行李箱、儀錶盤、客廳牆壁和建築物的四壁。

●今天,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變成了螢幕之民。螢幕之民傾向於忽略書籍中的經典邏輯,和對書本的崇敬。他們更喜歡圖元間的動態流動。

●螢幕文化是一個不斷變動的世界,充滿其中的是無窮無盡的新聞素材、剪輯資料和未成熟的理念。這是一條由微博、摘要、隨手拍照片、簡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構成的河流。

●全世界的年輕人每天能用手機寫下5億條段子,無論他們正在求學,還是已經工作。螢幕數量的增長在繼續擴展人們的閱讀量和寫作量。

●屏讀首先會改變書籍,然後會改變圖書館;之後,它會給電影和視頻動手術;再之後,它會瓦解掉遊戲和教育;而最終,屏讀將會改變每件事。

●我們已經有了平板電腦、電子書和手機。其中手機最讓人吃驚。長久以來,專家一致保持著這樣一種觀點:沒人想在巴掌大的小螢幕上閱讀。但他們錯了,而且錯的十萬八千里。我和很多人都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讀書。實際上,我們還不知道可以讀書的螢幕到底可以做到多小。

●數位圖書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時間呈現在任何螢幕上。書將會變得呼之即來。在你需要讀書之前,就購買和囤積書籍的行為會消失。書不再像是一種人工製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視野的資訊流。

●可以升級與搜索的螢幕和比特比起紙張來具有太多優勢。被人批註、標注、標記、收藏、總結、參考、連結、分享、傳播,才是這種書籍長久以來真正想要的。數位化能讓這些書籍實現“夙願”,而且做到的還能比“夙願”更多。

●萬能圖書館的夢想早已有之,簡單來說,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作品,無論語言,都應當在任何時間,向任何人開放。

●當世界上所有書籍都由互聯的詞語和理念構成為一張流動的織物後,將會發生什麼呢?會有以下四件事情發生:

①處在流行邊緣的作品將會找到受眾;

②隨著文明進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檔都將被掃描並交叉連結,萬能圖書館將增強我們對歷史的理解;

③收錄所有書籍的萬能圖書館,將會培育出新形式的權威;

④全面、完整,收錄所有著作的萬能圖書館會比只是改進搜索技術的圖書館變得更好。

第5章 使用

●在我們向使用權靠攏並遠離所有權的長期進程中,有五個深層的科技發展趨勢起著推動促進的作用:①減物質化;②按需使用的即時性;③去中心化;④平臺協同;⑤雲端。

●平均來看,大多數現代產品都在經歷著減物質化。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汽車的平均重量已經下降了25%。各種功能的家用電器也在變得更輕。我們所需投入的物質總量在減少,這說明我們在用更少的物質創造更大的價值。

●當優步(編者注:uber)廣為人知的時候,類似的這種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個接一個地衝擊著數十個其他行業。

●大量資金湧入服務領域的一個原因是,一項服務的開展形式要遠多於一件產品。將運輸業重新升級為一項服務的方式多到數不清,優步僅僅是其中的一種變式。已經有數十種已經存在的形式,但還有更多可能的創新。

●從中心化的組織向更為扁平化的互聯網世界轉變的後果是,每一個事物——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必須更快地流動起來,以保證整體在一起移動。

●最富有的以及最具破壞性的組織機構幾乎都是多邊平臺,比如蘋果、微軟、穀歌、臉譜等公司。所有這些企業巨頭都借用協力廠商供應商來增加其平臺的價值,並且普遍開放API(編者注:應用程式編輯介面)的使用來促進和鼓勵他人參與進來。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雲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將不同的雲端結合成一個“互聯雲”(intercloud)。如同互聯網是網路的網路,互聯雲則是雲端的雲端。

●在未來的30年裡,減物質化、去中心化、即時性、平臺協同和雲端的發展將繼續強勢發展。只要科技進步使得通信成本、計算成本繼續下降,這些趨勢都是必然。

●使用權將逐步取代所有權。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對事物的使用將會勝過對其擁有。

●數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們不會承受擁有事物所帶來的負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使用而非擁有事物,使我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時刻為即將出現的未知事物做好準備。

第6章 共用

●當一場席捲全球的浪潮將每個個體無時無刻地連接起來時,一種社會主義的改良技術版正在悄然興起。所有這些發展都預示著我們在穩步邁向一種網路世界所特有的、數位化的“社會主義”。

●新興的數位社會主義不同於老式的社會主義,它借助網路通信技術運行在沒有邊界的互聯網上,催生了貫穿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無形服務。它旨在提升個人的自主性,反對中央集權。它是去中心化的極致表現。

●事實上,一些未來學家已經將這種新型社會主義在經濟層面的體現命名為共用經濟(Sharing Economy),因為在這一層面最基本的通行規則就是共用。

●隨著人們協同程度的增加,群體從只需最低程度協同的共用起步,而後進步到合作,再然後是協作,最終則達到集體主義。每一步發展都需要進一步的協同。

●分享是數字社會主義中最溫和的表現形式,但這樣一個動詞卻是所有高級水準的群體活動的基礎。它也是整個網路世界的基本構成成分。

●當個體們為實現一個更大目標而共同工作時,群體層面的結果就會湧現出來,這也就是所謂的“合作”。社區的集體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貢獻者個人力量之和。這就是社會化機構的全部要義所在——整體優於部分之和。

●精細調校的公用工具可以讓成千上萬個成員協同工作,從而產出高品質的產品。相比之前提到的臨時合作,針對龐大複雜的項目所展開的協作通常只會給參與者帶來間接收益,因為群體中的每個成員只會與最終產品的一小部分打交道。

●與其將技術社會主義視為自由市場個人主義和中央集權這一對零和博弈的某種妥協,不如將技術共用視為一個新的、能同時提升個人和群體價值的政治作業系統。共用技術其未曾言明但又不言而喻的目標是同時最大化個體自主性和群體協同力量。

●我們從協作中受益越多,就會愈發歡迎政府中的社會化機制。未來的管理模式將會混合了從維琪百科和瑞典民主社會主義模式中獲取的經驗。

●任何可以被共用的事物——思想、情緒、金錢、健康、時間,都將在適當的條件和適當的回報下被共用。任何可以被共用的都能以上百萬種我們今天尚未實現的方式被更好、更快、更便利、更長久地共用。

第7章 過濾

●在人們有限的一生中,沒有人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個選擇的潛在影響都逐個審視一遍。我們需要一種對資訊進行分類的方法,而唯一的選擇就是尋求幫助來指導我們如何選擇。

●我們通過“守門人”來過濾資訊;我們通過媒介來過濾資訊;我們通過管理者過濾資訊;我們通過品牌過濾;我們通過政府過濾;我們通過我們的文化環境過濾;我們通過我們的朋友過濾;我們通過自身來過濾。

●巧妙的演算法會對每個人的大量行為記錄進行匯總分析,以期能夠及時地預測我的行為。通過對10億條過往購買記錄的相關性計算,他們的預測會相當有先見之明。

●然而,只接觸那些你已經喜歡的東西是有風險的,即你可能會捲入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漩渦,從而對任何與你的標準存在細微差異的事情都視而不見,即使你原本會喜歡它。

●現在,沒有人會註冊申請任何類似的篩檢程式,因為這些篩檢程式已經內置到各個平臺裡了。你並不會看到你的朋友發佈出的所有資訊。哪一個已經被篩掉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

●未來的30年中,我們在教育、運輸、醫療和零售領域都能看到大規模定制的出現。

●就如何過濾和該過濾什麼而言,我們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的發展空間要比單純地“我們過濾和我們被過濾”要廣闊得多。這些強大的計算技術可以並且也將運用到萬物聯網的各個領域。

●在資訊豐富的世界裡,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平臺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將不斷擴張的廣告商們與不斷增長的消費者群體進行匹配。它們的人工智慧系統會尋求在最理想的位置、最理想的時間插放最理想的廣告,並且以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頻率做出回饋。

●在一個充斥廉價品的時代,又有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

第8章 重混

編者注:重混,即“對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

●我們正處在一個盛產重混產品的時期。創新者將早期簡單的媒介形式與後期複雜的媒介形式重新組合,產生出無數種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形式越多,我們就越能將它們重混成更多可能的更新型媒介形式。

●新的媒介形式自身將會被重混、分解,並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重組成數百種其他的新形式。有的已經成為主流:它們吸納了至少一百萬創造者,並有著億萬受眾。

●在未來的30年裡,比特的持續流動將繼續佔據媒介領域,推動更為廣泛的重混。

●視覺化的竅門在於可檢索性,也就是說我們有能力像穀歌搜索網頁一樣檢索所有的電影,並找到某個具體鏡頭。除了可檢索性以外,媒介中正在發生的另一項變革可總結為“可重播性”。

●在未來,沉浸式環境和虛擬實境也必然會具備返回先前狀態的功能。實際上,任何數位產品都將具備撤銷和重播功能,就像它們都會具備重混的功能。

●就可複製性而言,媒介的完美重複功用已經得到充分開發。但就可重播性而言,媒介的完美重複功用還未得到充分利用。

●全球經濟都在遠離物質世界,向非實體的比特世界靠攏。同時,它也在遠離所有權,向使用權靠攏;也在遠離複製價值,向網路價值靠攏;同時奔向一個必定會到來的世界,那裡持續不斷發生著日益增多的重混。

●在未來的30年裡,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

●因為轉化是“形成”的另一種表述。承認“轉化”意味著我們如今創作的作品今後將會,也應該會生成別的事物。沒有任何東西能不受影響,不發生改變。

●但凡有價值的創作物,最終將不可避免地以某種形式轉化成其他東西。人們當然永遠可以獲得1997年J·K·羅琳發表的那個版本的《哈利·波特》,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未來幾十年裡會出現1000本根據她的原版圖書創作出來的同人小說。發明或作品本身越有魅力,也就越可能被其他人所轉化,而且這一過程也越重要。

第9章 互動

●現場感和互動效果是推動當前虛擬實境技術快速發展的兩大亮點。“現場感”是虛擬實境技術的主要賣點。

●用不了十年,當你體驗尖端水準的虛擬實境顯示器時,你的眼睛會被蒙蔽,以為自己正在通過一個真實的窗戶觀看一個真實的世界。那個場景會是明亮的,沒有閃光,沒有肉眼可見的圖元點。你將會十分確定地感覺到那就是絕對的真實世界,只不過它並不是真的。

●虛擬實境技術的亮點不僅僅是“存在感”,另一個讓它經久不衰的魅力源於它的互動效果。當我們佩戴虛擬實境設備時是否舒適或是會出現不適,這一點還未明確。

●現場感會將用戶帶入虛擬世界,但是虛擬實境設備的互動效果才是維持用戶體驗的要素。各個層面上的互動效果將會擴散影響到這個技術構造的虛擬世界的其他方面。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20世紀90年代時就曾經戲謔地說男廁所的小便池比他的電腦還聰明,因為便池知道他就在那裡,並會在他離開後沖水,但即使他在電腦前面坐上一整天,電腦都不會察覺。

●現在的手機幾乎可以完美地實現語音辨識(包括即時翻譯),所以語音將是我們與設備互動的主要方式。

●隨著我們與自己製造的設備之間的互動持續增加,我們將更加讚賞人造品的形象化特徵。設備和我們的互動程度越高,口碑就越好,而我們的體驗也會更棒。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我們將繼續拓展更多可以與之互動的事物。拓展將遵循三個方向推進:①我們會繼續給自己製造的事物添加新的感測器和感官功能;②互動發生的區域將會繼續向我們靠近;③最大程度的互動會要求我們跳入到技術本身。

●在人類短短幾十年的壽命期限中就能“擾亂”社會發展的第一個技術平臺是個人電腦。行動電話是第二個平臺,它們都是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引發了社會中一切事物的變革。下一代顛覆性的平臺就是虛擬實境,而它已經到來了。

●互動的程度在提升,並且將繼續提升。想要互動,就需要掌握技能、學會配合、多加體驗,並加強學習。我們需要把自己嵌入到技術中,並培養自身能力。

第10章 追蹤

●在過去幾年裡,廉價的微型數位感測器能輕易記錄各類不同的參數,以至於幾乎人人都能測量上千種和自身有關的資料。這些涉及自身的實驗已經開始改變我們對醫療、健康和人類行為的看法。

●更微縮的晶片、更強勁的電池以及雲端連接激勵了一些自我追蹤者嘗試時間跨度很長的追蹤,尤其在健康方面。

●不久的將來,一個極其個人化的身體記錄資料庫(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以用來打造個人治療方案和個性化醫療。

●自我追蹤的範疇遠遠大於健康。它涵蓋了我們的整個生活。微型可穿戴的數字“眼睛”和“耳朵”能夠記錄我們一天中每分每秒的所見所聞,從而幫助我們記憶。

●物聯網的設計是用來追蹤資料,這也是它所處的雲端的本質屬性。在未來5年中,我們預計雲端中加入的340億聯網設備將會用來傳輸資料。雲端的作用則是保存資料。任何接觸雲端的東西都能被追蹤,也一定會被追蹤。

●所有先前無法測量的東西都被量化、數位化,並且可以被追蹤。我們會持續追蹤自己,我們和朋友之間也會互相追蹤。企業和政府會對我們實行更多追蹤。50年後,無處不在的追蹤行為將成為常規。

●無處不在的監督是必然的。因為我們無法讓這個機制停止追蹤,我們只能讓人們之間的關係更對稱。

●互相監督的社會中會出現一種權利意識,即每個人都有權獲取關於自己的資料,並從中受益。但是每種權利都伴隨著義務,因此每個人都有義務尊重資訊的完整,負責任地分享資訊並接受他人監督。

●匿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手段。因此,推特、YikYak、Redditt等網站上,大多數粗暴的騷擾都是匿名的。不用負責任的狀態最大程度上釋放出人類的惡。

●隱私只能通過信任獲得,而信任需要穩固的身份作基礎。結果是信任越多,責任越大,情況越好。

第11章 提問

●人數相同時,借助恰當的工具,合作團體的成就能超越一群有野心的競爭個體。集體向來能夠放大某種力量,就像城市和市民之間的關係一樣。

●我深信維琪百科的影響力還沒有被完全發掘,它改變人們想法的力量正在潛意識中影響著全世界的千禧年一代,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蜂巢型心智的實例,並且使人們相信,“不可能的事”也能夠做到。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創造某種全球意識,只需要讓每個人都能隨時與他人以及其他事物相聯通,並能共同創造新事物。有了人類共用的互聯互通,現在看來不可能發生的奇跡將變得可能。

●在未來的30年裡,如果網路和電話系統全部癱瘓一天,那麼,這一天帶給人們的震驚記憶將在此後的幾年裡難以消除。

●當出現一個疑惑或一種直覺,我不會在內心漫無目的地反復咀嚼,讓自己的無知不斷滋養它。我會開始做事,會迅速行動。我開始尋找、搜索、提問、質疑、突然行動、記筆記、做標記,嘗試把一切變為自己的東西。

●不少人覺得這恰恰是網路最糟的地方——讓我們失去沉思的能力。另一些人覺得這些淺薄的行動只是愚蠢的瞎忙,隨大流,或者是行動的錯覺。

●在科學工具的幫助下,如果知識真呈指數增長,我們應該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不斷發現更大的未知領域。

●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

●一個問題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價值,生成的問題則越多。儘管機器能夠無限拓展答案,我們提出新問題的時間卻有限。提出一個好的新問題與吸收一個答案的時間不成正比。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第12章 開始

●由於人類本身就屬於這個在更高層級上運作的事物,它正在顯現的輪廓變得模糊了。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它在最初階段就攪亂了舊的秩序。人們對它的強烈反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40億部手機和20億台電腦連接到一個遍佈全球的緊密“大腦皮層”中,其中還有數十億周邊晶片,以及從照相機、汽車直到衛星的附屬設備。

●我們生活的新平臺。它是國際性的,並且永不停止工作。以如今的技術普及速度看來,我預計到2025年,地球上每個公民都將使用這個平臺。每個人都處在平臺之中,或者說,人人都是這個平臺。

●資源的分配和如今的現實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資源最匱乏的人也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

●這個不完美的互聯網即時覆蓋510億公頃的地面,觸及150億的機器,佔據40億人類的心智,消耗地球上5%的電能,以非人類的速度運行,在白天的一半時間裡追蹤我們,並且是貨幣的主要流通管道。這個組織的規模已經大幅超越了我們目前建造的最大的系統,即各類城市。

●事實上,就像溫度和壓力慢慢升高,當這些事情持續穩定地發展,我們會到達一個拐點,或是一個複雜的零界點,在這裡,變化是不連續的。於是相變發生了——我們會突然處在全新的階段。那是一個具有新常態的不同世界。

●我們正處在這個過程的開始,那個不連續的變化剛剛露出一些端倪。在新體系中,諸如中央集權以及統一性之類的舊文化力量會消失,而我在本書中描寫的分享、使用以及追蹤這類新的文化力量將主宰我們的機構和個人生活。

●我們的新型超級網路是一股持久變化的浪潮,不斷推動著我們的各種新需求和新欲望。我們完全無法預測30年後身邊都有哪些產品、品牌和公司。這些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機遇和命運。

●未來30年,霍洛斯將沿著與過去30年同樣的方向挺進,那就是:更多的流動、共用、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重混、過濾、知化、提問以及形成。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

●已經開始。當然,也僅僅是個開始。

第3章 流動

●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印機。在最根本的層面上,它將我們使用它時所產生的一切行為、一切特徵、一切想法拷貝成了複製品。為了將資訊從互聯網的某個角落傳輸到另一邊,通信協定讓資訊在傳輸過程中經歷了數次的複製。

●我們已經從日清日畢模式轉換到了即時模式。給別人發資訊的時候,我們希望立刻就能收到答覆。花錢的時候,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銀行帳戶能立刻結算。推論下去,想在即時中運轉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須流動起來——這至關重要。

●在工業時代裡,公司通過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生產力來最大化地節省自己的時間。這在今天已經遠遠不夠。現在,組織還要節省它們的顧客與公民的時間。它們需要盡其所能來進行即時互動。即時就是人類的時間。

●當複製品大量存在時,它們就會變得沒有價值,無法複製的東西反而會變得罕見而有價值。

●我列出了至少8種我們在為一些可以免費得到的產品時,所獲得的無形價值。分別是:①即時性;②個性化;③解釋性;④可靠性;⑤獲取權;⑥實體化;⑦可贊助;⑧可尋性。對於創作者來說,要滿足以上的8種特性,就需要新的技巧。成功不再源自對內容分發的掌握。分發近乎自動,內容全是資訊流。

●流動性帶來了新的力量:重要的不是複製品的數量,而是可以通過其他媒體連結、處理、注釋、標記、突出、翻譯、強化一份複製品的方式的數量。同時,流動性進一步釋放了創造力。

●就書籍來說,我們看到了兩種完全相反的特性:一成不變和流動不息。紙張傾向於一成不變,電子傾向於流動不息。但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們發明出第三種特性——把電子融合進入紙張,或者融合進入任何一種材料裡。

●流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①固定、罕見;②固定、罕見;③流動、分享;④開放、變化。

●從停滯到流動,從一成不變到奔流不息,期間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要放棄穩定性。這是一場對廣闊邊界的開墾,許多建立在可變性基礎上的額外選項都會成為可能。

●最重要的不同在於,一成不變不再是唯一的選項了。好東西不一定是靜態不變的。換句話說,正確的不穩定現在成了好事。

第4章 屏讀

●文字已經從紙漿裡轉移到了電腦、手機、遊戲機、電視、電子顯示幕和平板電腦的圖元當中。字母不再白紙黑字地固定在紙上,而是在玻璃平面上以彩虹樣的色彩,於眨眼間飛速來去。螢幕佔據了我們的口袋、行李箱、儀錶盤、客廳牆壁和建築物的四壁。

●今天,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變成了螢幕之民。螢幕之民傾向於忽略書籍中的經典邏輯,和對書本的崇敬。他們更喜歡圖元間的動態流動。

●螢幕文化是一個不斷變動的世界,充滿其中的是無窮無盡的新聞素材、剪輯資料和未成熟的理念。這是一條由微博、摘要、隨手拍照片、簡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構成的河流。

●全世界的年輕人每天能用手機寫下5億條段子,無論他們正在求學,還是已經工作。螢幕數量的增長在繼續擴展人們的閱讀量和寫作量。

●屏讀首先會改變書籍,然後會改變圖書館;之後,它會給電影和視頻動手術;再之後,它會瓦解掉遊戲和教育;而最終,屏讀將會改變每件事。

●我們已經有了平板電腦、電子書和手機。其中手機最讓人吃驚。長久以來,專家一致保持著這樣一種觀點:沒人想在巴掌大的小螢幕上閱讀。但他們錯了,而且錯的十萬八千里。我和很多人都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讀書。實際上,我們還不知道可以讀書的螢幕到底可以做到多小。

●數位圖書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時間呈現在任何螢幕上。書將會變得呼之即來。在你需要讀書之前,就購買和囤積書籍的行為會消失。書不再像是一種人工製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視野的資訊流。

●可以升級與搜索的螢幕和比特比起紙張來具有太多優勢。被人批註、標注、標記、收藏、總結、參考、連結、分享、傳播,才是這種書籍長久以來真正想要的。數位化能讓這些書籍實現“夙願”,而且做到的還能比“夙願”更多。

●萬能圖書館的夢想早已有之,簡單來說,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作品,無論語言,都應當在任何時間,向任何人開放。

●當世界上所有書籍都由互聯的詞語和理念構成為一張流動的織物後,將會發生什麼呢?會有以下四件事情發生:

①處在流行邊緣的作品將會找到受眾;

②隨著文明進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檔都將被掃描並交叉連結,萬能圖書館將增強我們對歷史的理解;

③收錄所有書籍的萬能圖書館,將會培育出新形式的權威;

④全面、完整,收錄所有著作的萬能圖書館會比只是改進搜索技術的圖書館變得更好。

第5章 使用

●在我們向使用權靠攏並遠離所有權的長期進程中,有五個深層的科技發展趨勢起著推動促進的作用:①減物質化;②按需使用的即時性;③去中心化;④平臺協同;⑤雲端。

●平均來看,大多數現代產品都在經歷著減物質化。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汽車的平均重量已經下降了25%。各種功能的家用電器也在變得更輕。我們所需投入的物質總量在減少,這說明我們在用更少的物質創造更大的價值。

●當優步(編者注:uber)廣為人知的時候,類似的這種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個接一個地衝擊著數十個其他行業。

●大量資金湧入服務領域的一個原因是,一項服務的開展形式要遠多於一件產品。將運輸業重新升級為一項服務的方式多到數不清,優步僅僅是其中的一種變式。已經有數十種已經存在的形式,但還有更多可能的創新。

●從中心化的組織向更為扁平化的互聯網世界轉變的後果是,每一個事物——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必須更快地流動起來,以保證整體在一起移動。

●最富有的以及最具破壞性的組織機構幾乎都是多邊平臺,比如蘋果、微軟、穀歌、臉譜等公司。所有這些企業巨頭都借用協力廠商供應商來增加其平臺的價值,並且普遍開放API(編者注:應用程式編輯介面)的使用來促進和鼓勵他人參與進來。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雲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將不同的雲端結合成一個“互聯雲”(intercloud)。如同互聯網是網路的網路,互聯雲則是雲端的雲端。

●在未來的30年裡,減物質化、去中心化、即時性、平臺協同和雲端的發展將繼續強勢發展。只要科技進步使得通信成本、計算成本繼續下降,這些趨勢都是必然。

●使用權將逐步取代所有權。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對事物的使用將會勝過對其擁有。

●數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們不會承受擁有事物所帶來的負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使用而非擁有事物,使我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時刻為即將出現的未知事物做好準備。

第6章 共用

●當一場席捲全球的浪潮將每個個體無時無刻地連接起來時,一種社會主義的改良技術版正在悄然興起。所有這些發展都預示著我們在穩步邁向一種網路世界所特有的、數位化的“社會主義”。

●新興的數位社會主義不同於老式的社會主義,它借助網路通信技術運行在沒有邊界的互聯網上,催生了貫穿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無形服務。它旨在提升個人的自主性,反對中央集權。它是去中心化的極致表現。

●事實上,一些未來學家已經將這種新型社會主義在經濟層面的體現命名為共用經濟(Sharing Economy),因為在這一層面最基本的通行規則就是共用。

●隨著人們協同程度的增加,群體從只需最低程度協同的共用起步,而後進步到合作,再然後是協作,最終則達到集體主義。每一步發展都需要進一步的協同。

●分享是數字社會主義中最溫和的表現形式,但這樣一個動詞卻是所有高級水準的群體活動的基礎。它也是整個網路世界的基本構成成分。

●當個體們為實現一個更大目標而共同工作時,群體層面的結果就會湧現出來,這也就是所謂的“合作”。社區的集體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貢獻者個人力量之和。這就是社會化機構的全部要義所在——整體優於部分之和。

●精細調校的公用工具可以讓成千上萬個成員協同工作,從而產出高品質的產品。相比之前提到的臨時合作,針對龐大複雜的項目所展開的協作通常只會給參與者帶來間接收益,因為群體中的每個成員只會與最終產品的一小部分打交道。

●與其將技術社會主義視為自由市場個人主義和中央集權這一對零和博弈的某種妥協,不如將技術共用視為一個新的、能同時提升個人和群體價值的政治作業系統。共用技術其未曾言明但又不言而喻的目標是同時最大化個體自主性和群體協同力量。

●我們從協作中受益越多,就會愈發歡迎政府中的社會化機制。未來的管理模式將會混合了從維琪百科和瑞典民主社會主義模式中獲取的經驗。

●任何可以被共用的事物——思想、情緒、金錢、健康、時間,都將在適當的條件和適當的回報下被共用。任何可以被共用的都能以上百萬種我們今天尚未實現的方式被更好、更快、更便利、更長久地共用。

第7章 過濾

●在人們有限的一生中,沒有人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個選擇的潛在影響都逐個審視一遍。我們需要一種對資訊進行分類的方法,而唯一的選擇就是尋求幫助來指導我們如何選擇。

●我們通過“守門人”來過濾資訊;我們通過媒介來過濾資訊;我們通過管理者過濾資訊;我們通過品牌過濾;我們通過政府過濾;我們通過我們的文化環境過濾;我們通過我們的朋友過濾;我們通過自身來過濾。

●巧妙的演算法會對每個人的大量行為記錄進行匯總分析,以期能夠及時地預測我的行為。通過對10億條過往購買記錄的相關性計算,他們的預測會相當有先見之明。

●然而,只接觸那些你已經喜歡的東西是有風險的,即你可能會捲入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漩渦,從而對任何與你的標準存在細微差異的事情都視而不見,即使你原本會喜歡它。

●現在,沒有人會註冊申請任何類似的篩檢程式,因為這些篩檢程式已經內置到各個平臺裡了。你並不會看到你的朋友發佈出的所有資訊。哪一個已經被篩掉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

●未來的30年中,我們在教育、運輸、醫療和零售領域都能看到大規模定制的出現。

●就如何過濾和該過濾什麼而言,我們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的發展空間要比單純地“我們過濾和我們被過濾”要廣闊得多。這些強大的計算技術可以並且也將運用到萬物聯網的各個領域。

●在資訊豐富的世界裡,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平臺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將不斷擴張的廣告商們與不斷增長的消費者群體進行匹配。它們的人工智慧系統會尋求在最理想的位置、最理想的時間插放最理想的廣告,並且以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頻率做出回饋。

●在一個充斥廉價品的時代,又有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

第8章 重混

編者注:重混,即“對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

●我們正處在一個盛產重混產品的時期。創新者將早期簡單的媒介形式與後期複雜的媒介形式重新組合,產生出無數種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形式越多,我們就越能將它們重混成更多可能的更新型媒介形式。

●新的媒介形式自身將會被重混、分解,並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重組成數百種其他的新形式。有的已經成為主流:它們吸納了至少一百萬創造者,並有著億萬受眾。

●在未來的30年裡,比特的持續流動將繼續佔據媒介領域,推動更為廣泛的重混。

●視覺化的竅門在於可檢索性,也就是說我們有能力像穀歌搜索網頁一樣檢索所有的電影,並找到某個具體鏡頭。除了可檢索性以外,媒介中正在發生的另一項變革可總結為“可重播性”。

●在未來,沉浸式環境和虛擬實境也必然會具備返回先前狀態的功能。實際上,任何數位產品都將具備撤銷和重播功能,就像它們都會具備重混的功能。

●就可複製性而言,媒介的完美重複功用已經得到充分開發。但就可重播性而言,媒介的完美重複功用還未得到充分利用。

●全球經濟都在遠離物質世界,向非實體的比特世界靠攏。同時,它也在遠離所有權,向使用權靠攏;也在遠離複製價值,向網路價值靠攏;同時奔向一個必定會到來的世界,那裡持續不斷發生著日益增多的重混。

●在未來的30年裡,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

●因為轉化是“形成”的另一種表述。承認“轉化”意味著我們如今創作的作品今後將會,也應該會生成別的事物。沒有任何東西能不受影響,不發生改變。

●但凡有價值的創作物,最終將不可避免地以某種形式轉化成其他東西。人們當然永遠可以獲得1997年J·K·羅琳發表的那個版本的《哈利·波特》,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未來幾十年裡會出現1000本根據她的原版圖書創作出來的同人小說。發明或作品本身越有魅力,也就越可能被其他人所轉化,而且這一過程也越重要。

第9章 互動

●現場感和互動效果是推動當前虛擬實境技術快速發展的兩大亮點。“現場感”是虛擬實境技術的主要賣點。

●用不了十年,當你體驗尖端水準的虛擬實境顯示器時,你的眼睛會被蒙蔽,以為自己正在通過一個真實的窗戶觀看一個真實的世界。那個場景會是明亮的,沒有閃光,沒有肉眼可見的圖元點。你將會十分確定地感覺到那就是絕對的真實世界,只不過它並不是真的。

●虛擬實境技術的亮點不僅僅是“存在感”,另一個讓它經久不衰的魅力源於它的互動效果。當我們佩戴虛擬實境設備時是否舒適或是會出現不適,這一點還未明確。

●現場感會將用戶帶入虛擬世界,但是虛擬實境設備的互動效果才是維持用戶體驗的要素。各個層面上的互動效果將會擴散影響到這個技術構造的虛擬世界的其他方面。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20世紀90年代時就曾經戲謔地說男廁所的小便池比他的電腦還聰明,因為便池知道他就在那裡,並會在他離開後沖水,但即使他在電腦前面坐上一整天,電腦都不會察覺。

●現在的手機幾乎可以完美地實現語音辨識(包括即時翻譯),所以語音將是我們與設備互動的主要方式。

●隨著我們與自己製造的設備之間的互動持續增加,我們將更加讚賞人造品的形象化特徵。設備和我們的互動程度越高,口碑就越好,而我們的體驗也會更棒。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我們將繼續拓展更多可以與之互動的事物。拓展將遵循三個方向推進:①我們會繼續給自己製造的事物添加新的感測器和感官功能;②互動發生的區域將會繼續向我們靠近;③最大程度的互動會要求我們跳入到技術本身。

●在人類短短幾十年的壽命期限中就能“擾亂”社會發展的第一個技術平臺是個人電腦。行動電話是第二個平臺,它們都是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引發了社會中一切事物的變革。下一代顛覆性的平臺就是虛擬實境,而它已經到來了。

●互動的程度在提升,並且將繼續提升。想要互動,就需要掌握技能、學會配合、多加體驗,並加強學習。我們需要把自己嵌入到技術中,並培養自身能力。

第10章 追蹤

●在過去幾年裡,廉價的微型數位感測器能輕易記錄各類不同的參數,以至於幾乎人人都能測量上千種和自身有關的資料。這些涉及自身的實驗已經開始改變我們對醫療、健康和人類行為的看法。

●更微縮的晶片、更強勁的電池以及雲端連接激勵了一些自我追蹤者嘗試時間跨度很長的追蹤,尤其在健康方面。

●不久的將來,一個極其個人化的身體記錄資料庫(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以用來打造個人治療方案和個性化醫療。

●自我追蹤的範疇遠遠大於健康。它涵蓋了我們的整個生活。微型可穿戴的數字“眼睛”和“耳朵”能夠記錄我們一天中每分每秒的所見所聞,從而幫助我們記憶。

●物聯網的設計是用來追蹤資料,這也是它所處的雲端的本質屬性。在未來5年中,我們預計雲端中加入的340億聯網設備將會用來傳輸資料。雲端的作用則是保存資料。任何接觸雲端的東西都能被追蹤,也一定會被追蹤。

●所有先前無法測量的東西都被量化、數位化,並且可以被追蹤。我們會持續追蹤自己,我們和朋友之間也會互相追蹤。企業和政府會對我們實行更多追蹤。50年後,無處不在的追蹤行為將成為常規。

●無處不在的監督是必然的。因為我們無法讓這個機制停止追蹤,我們只能讓人們之間的關係更對稱。

●互相監督的社會中會出現一種權利意識,即每個人都有權獲取關於自己的資料,並從中受益。但是每種權利都伴隨著義務,因此每個人都有義務尊重資訊的完整,負責任地分享資訊並接受他人監督。

●匿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手段。因此,推特、YikYak、Redditt等網站上,大多數粗暴的騷擾都是匿名的。不用負責任的狀態最大程度上釋放出人類的惡。

●隱私只能通過信任獲得,而信任需要穩固的身份作基礎。結果是信任越多,責任越大,情況越好。

第11章 提問

●人數相同時,借助恰當的工具,合作團體的成就能超越一群有野心的競爭個體。集體向來能夠放大某種力量,就像城市和市民之間的關係一樣。

●我深信維琪百科的影響力還沒有被完全發掘,它改變人們想法的力量正在潛意識中影響著全世界的千禧年一代,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蜂巢型心智的實例,並且使人們相信,“不可能的事”也能夠做到。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創造某種全球意識,只需要讓每個人都能隨時與他人以及其他事物相聯通,並能共同創造新事物。有了人類共用的互聯互通,現在看來不可能發生的奇跡將變得可能。

●在未來的30年裡,如果網路和電話系統全部癱瘓一天,那麼,這一天帶給人們的震驚記憶將在此後的幾年裡難以消除。

●當出現一個疑惑或一種直覺,我不會在內心漫無目的地反復咀嚼,讓自己的無知不斷滋養它。我會開始做事,會迅速行動。我開始尋找、搜索、提問、質疑、突然行動、記筆記、做標記,嘗試把一切變為自己的東西。

●不少人覺得這恰恰是網路最糟的地方——讓我們失去沉思的能力。另一些人覺得這些淺薄的行動只是愚蠢的瞎忙,隨大流,或者是行動的錯覺。

●在科學工具的幫助下,如果知識真呈指數增長,我們應該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不斷發現更大的未知領域。

●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

●一個問題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價值,生成的問題則越多。儘管機器能夠無限拓展答案,我們提出新問題的時間卻有限。提出一個好的新問題與吸收一個答案的時間不成正比。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第12章 開始

●由於人類本身就屬於這個在更高層級上運作的事物,它正在顯現的輪廓變得模糊了。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它在最初階段就攪亂了舊的秩序。人們對它的強烈反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40億部手機和20億台電腦連接到一個遍佈全球的緊密“大腦皮層”中,其中還有數十億周邊晶片,以及從照相機、汽車直到衛星的附屬設備。

●我們生活的新平臺。它是國際性的,並且永不停止工作。以如今的技術普及速度看來,我預計到2025年,地球上每個公民都將使用這個平臺。每個人都處在平臺之中,或者說,人人都是這個平臺。

●資源的分配和如今的現實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資源最匱乏的人也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

●這個不完美的互聯網即時覆蓋510億公頃的地面,觸及150億的機器,佔據40億人類的心智,消耗地球上5%的電能,以非人類的速度運行,在白天的一半時間裡追蹤我們,並且是貨幣的主要流通管道。這個組織的規模已經大幅超越了我們目前建造的最大的系統,即各類城市。

●事實上,就像溫度和壓力慢慢升高,當這些事情持續穩定地發展,我們會到達一個拐點,或是一個複雜的零界點,在這裡,變化是不連續的。於是相變發生了——我們會突然處在全新的階段。那是一個具有新常態的不同世界。

●我們正處在這個過程的開始,那個不連續的變化剛剛露出一些端倪。在新體系中,諸如中央集權以及統一性之類的舊文化力量會消失,而我在本書中描寫的分享、使用以及追蹤這類新的文化力量將主宰我們的機構和個人生活。

●我們的新型超級網路是一股持久變化的浪潮,不斷推動著我們的各種新需求和新欲望。我們完全無法預測30年後身邊都有哪些產品、品牌和公司。這些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機遇和命運。

●未來30年,霍洛斯將沿著與過去30年同樣的方向挺進,那就是:更多的流動、共用、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重混、過濾、知化、提問以及形成。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

●已經開始。當然,也僅僅是個開始。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