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感恩勵志

母親的愛

母親的愛
譯/段若鵬
我生長在一個小鎮。那裡的小學離我家走著去只要10分鐘。
我僅僅知道中午的鈴聲響時,我總是上氣不接下氣地沖回家。母親總是站在樓梯的頂層,向下對我微笑。她的神態告訴我:在她心中,我是惟一重要的。對此,我終生感激。
我永遠忘不了三年級時的一個午飯時間。在校節目演出中,我被選為劇中的公主。母親煞費苦心地陪我練臺詞。但不論我在家念臺詞多麼自如,一上臺,每個詞都從頭腦中消失了。
老師終於把我擱在一邊。她解釋說她已經為該劇設計了一個敘述者的角色,

要我擔任。她的話是親切婉轉地表達的,但仍然刺痛了我,特別是當我看到我的角色由另一個姑娘扮演時。
那天中午我回家時,沒有告訴母親發生了什麼。但她覺察到我心神不安。她沒有建議我們一起練臺詞,而是問我是不是想到院子裡散散步。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格架上的薔薇藤正在變綠。高大的榆樹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叢叢黃色的蒲公英鑽出草地盛開,宛如一個畫家用金色的染料在我們的風景畫上塗抹過。
我看到母親漫不經心地在一叢蒲公英旁彎下腰:“我打算挖掉所有這些草。”她邊說邊連根拔起一株蒲公英。“從現在起,我們只在這個園子裡留薔薇花。”
“可是我喜歡蒲公英!”我表示異議。“一切花都是美麗的—蒲公英也是如此。
”母親嚴肅地看著我:“是的,每一朵花都以自己的方式給人以愉快,對嗎?”她想了想問。我點點頭,感到高興,我贏了。“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公主,這並沒有什麼羞恥。這一點,對人們來說,也是事實。”她補充說。相信她已經猜到了我的痛處,我開始大哭,告訴她發生的事。她聽著,放心地笑了。
“你將是一個可愛的敘述者。”她提醒我:“敘述者角色同公主角色完全同樣重要。”(感恩)
在後來的幾個星期裡,她不斷鼓勵我,我逐漸對擔任這個角色感到自豪。中飯時間用於念我的臺詞和談論我將穿什麼。
演出的那天夜裡,我很緊張。開演前幾分鐘,老師走到我面前:“你母親要我給你這個。”她說著遞給我一朵蒲公英。它在莖上耷拉著,
邊已經開始卷了。只看它一眼,知道母親在外邊,想起我們那天中午的談話,就使我振奮。
演出結束後,我帶回家塞在戲裝裙裡的那朵花。母親在一本詞典中把它夾在兩張擦臉紙之間。母親一邊做一邊笑著說,我們也許是唯一夾留這樣花草的人。
我經常回想起與母親一起沐浴在柔和的太陽光中的日子,那些時刻是我童年的逗號。
幾個月前,母親來看我。我請了一天假,陪她吃中午飯。餐館裡一片喧鬧,商人們焦急地看著表,談著生意,母親現在退休了,她和我坐在這些人中間。從她臉上我可以看出她喜歡工作。 “媽媽,我小時,你呆在家裡肯定非常厭煩。”我說。
“厭煩?家務勞動令人厭煩,但你決不令人厭煩。”我不相信,所以又說:“可以肯定孩子不像職業那樣吸引人。
”她說:“職業是吸引人,我很高興我曾經有職業。但職業就像沒紮口的氣球,只有不停地打氣,它才能保持膨脹。孩子是種子。澆灌它,精心照料它,它就會長成美麗的花兒。”
當時,我看著她,想像著我們又一次坐在家中廚房的桌旁,突然明白了母親為什麼一直把那片褐色的蒲公英夾在那本舊詞典中的兩張折皺的擦臉紙之間。

有關母親的格言 與母親有關的名言 感恩母親的作文

書讀不下去就回家
文 / 陳可
打電話回家
老媽說:“你爸老年癡呆了,早上在家發神經,賴在床上不起來,對著天花板叫‘可哥’,然後學你的聲音回應‘幹嗎哦幹嗎哦?有話快說哪!’”
在嘈雜的路上,舉著手機,心頭有些發酸。


大一時經常忘記打電話回家,打電話也大多是打給老媽,爸爸就會像個孩子一樣發脾氣:“幹嗎不給我打電話?”“打老媽的手機不要錢嘛!”我敷衍道。“下次給你報銷!”他就這樣說。
我理解不了他們的期盼。因為每一次打電話,其實也說不了什麼,最多是囑咐我吃飽穿暖,好好學習。姑媽說得好,給在遠方念書的孩子打電話,就是你問他:“吃得好吧?穿得暖吧?睡得香吧?一切都還順利吧?”然後等著他回你兩個字:“都好。”
這就是爸媽。
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爸媽有時候會問,最近哪一門考試考得怎麼樣,我就說:“考得亂七八糟的。”對於成績,總不能給父母太多的期待。如果一開始就顯出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喃喃“考砸了,考砸了”,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安慰你、鼓勵你,
等最後拿到成績單說:“喲,也沒有那麼糟嘛!”若是一考完就回家說“考得可好了”,他們就會批評你、打擊你:“成績還沒出來呢,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
然後他們就會“安慰”我——“以你的智商能考成這樣也不錯了。”“考零分也沒關係啦,身體最要緊哦!”“你不會真考了零分了吧?”
雖然他們好像從來沒有個正經,可是那一次數學分析我真的學得很煩躁的時候,他們竟然主動打電話來了。當時我很奇怪,我不記得我曾在電話裡表現出什麼沮喪或異樣啊。或許我的一切,本來都是瞞不過他們的。
他們說:“聽說科大的數學分析挺難的,很多同學都學得很辛苦。”他們說:“我去問了別的家長,他們的孩子說XXX書比較好懂,你要不要買來看一下?”他們說:“書什麼的要是讀不下去就回家,雖然爸爸媽媽錢賺得也不多,一個你我們還是養得起的。”說完又補充道:“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我知道他們是認真的。他們用輕巧的語氣說出來的,是一個承諾。告訴我不管什麼時候,不管我走了多遠,永遠有一個地方,有一間小屋子,有一張鋪好的床,有一張擺滿了我喜歡的飯菜和三套碗筷的桌子,有兩個人,笑著等我回去。那個地方,叫家。
長大的我們,老去的父母
不可避免的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會覺得他們離我們的世界越來越遠。
小學五年級時,我有一次喊老爸幫我做競賽題,自己回屋寫作業去了,過了半小時想起來去看他做出來沒有,結果發現他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我當場就掀了他的被子,不過很快我就想明白了,我學的東西,我爸或許已經不懂了。並不是我太遲鈍,只是,在那之前,爸爸從來是無所不知的。
於是我漸漸學會了自立,漸漸學會了把一切藏在自己心底,漸漸學會了一句話——“你們不懂”。
我是個不安分的人,從來不會在原地逗留太久,父母不會阻攔我,也不會抱怨我,他們只是在不遠處,默默地追隨我的腳步。
高三時,我說我大學想讀心理學的時候,他們不無擔憂地說:“以後你要怎麼掙錢呢?”我就說:“你們不懂。”我就跟他們說我的理解,說心理學的前景,說我的計畫。指點江山了半天,他們也不吭聲,只是第二天飯桌上,媽媽突然問我:“你是想去北師大還是浙大呢?好像那兩所學校的心理學比較好。”
不能把他們描摹得太完美,不然他們也得把尾巴翹到天上去了。
這裡還要說到他們生命中最感興趣的事,就是——打擊我、諷刺我、挖苦我。比如在光棍節打個電話來——“今天是光棍節!”“你不會還是赤條條的一根光棍吧?”“哦,那你也別太傷心了。”比如在我抱怨“別的家長都誇他們的孩子聰明,你們從來都不誇我”的時候——“想誇的啊,每天都想從你身上找個優點誇誇,不過找了很久,就是沒找著。”“像你這樣一個優點都沒有的人,也很難得的哦。”
可是,雖然天天網路詞彙掛嘴邊,還穿印著卡通圖案的衣服,爸媽還是越來越老了。就像這次回去,我在撥老媽的頭髮的時候看到了好幾根白髮,然而在此之前,她是深以自己到了這個年齡還沒有白髮而自豪的。
其實農村有很多這樣的老人,他們的子女進城打工去了,孫子孫女進城讀書去了,留下他們守著空蕩蕩的房間和一畝半頃的田。他們其實是很希望也很需要有個人能夠聽他們說說話的。我就想不通為什麼“三下鄉”老要去做什麼調研,就不能只是陪那些留守老人們聊聊天嗎?
我當時進鄉時第一戶去的是一個敬老院。院子裡有一個老婦,拄著拐杖,走路很艱難。我上去扶住她,問了她幾句話,她不懂,她回了我幾句,我也不懂。後來我們去請工作人員配合我們做調查的時候,她安靜地走進來,坐在對面。我們語言不通,我就坐在那兒沖她笑,她便也沖我笑。陽光從視窗斜斜地照進來,頃刻之間,我覺得世界就這麼美好。村子裡的那些老人,他們的子女沒辦法與他們團聚,是迫于生計;我們無法時時與父母在一起,是為了求學。這些本都是太正常、也太無奈的事,然而有時候我覺得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我們的關係也在被西化。在我的很多同學看來,父母的生活是父母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的生活,即使其中有些交集,也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傳統中那種兩代人之間的牽絆漸漸變得淡薄。
我聽說有學生家長來學校見孩子,孩子說學業太忙不肯見面,甚至還發脾氣說“都叫你別來了偏要來”。也聽說有家長來見孩子,孩子說學業太忙不肯見面,家長就逕自進了宿舍樓,結果到門口發現,孩子在寢室裡看電影。當然,道聼塗説,不足為據。然而當我聽到這些故事卻並不覺得它們是假的,這就讓我覺得可悲了。
我無權去評判別人的生活,我只是在想,假如現在我要把我的父母拒之門外,以後有一天,當他們老了,也拉著我的手反復說:“可哥你小時候……可哥你小時候……”
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所以現在,我只希望好好學習,好好生活,雖然有很多人可以優哉遊哉地過他們的大學生活,雖然有人說女生何必那麼功利那麼拼命。雖然你們總說“你只要能夠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家裡的事情你不用顧慮”。
不只是為了自己。我也希望早一天能有能力對你們說:“爸,媽,工作不想幹了就回家,你們兩個我還是養得起的。”
(摘自《大學生》)

人生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出門,一個是回家 兩年回家一次成客人 我要回家去,為母親梳一次頭髮

有一種愛是索取
文/張峪銘
沒錯,愛有時需要索取一點。
妻子三天兩頭的給母親打電話,一會找母親要點芝麻,說她那芝麻搞得乾淨,炒的芝麻粉特好吃。一會找母親要點蘿蔔乾,說她的蘿蔔乾吃得嘴裡脆香脆香的。我不懂妻子,到菜市場一轉,花幾個小錢就能買到很多。
我記得在鄉下教書時別人若送點什麼土產品,妻子一點都不稀罕的,總是拒絕接收。為這事我還與她起了爭執。我不是一個貪便宜的人。但我考慮鄉里鄉親的,到你家來順便帶幾斤花生,幾升炒米什麼的,無非希望你將他的孩子抓嚴點,你再怎麼不喜歡,也要熱情地收下,這不僅是對別人尊重,也免得別人尷尬。記得自那以後,別人送點東西,妻高興地接下後總要讓人帶回點什麼。可現在我們到了縣城,生活條件也好了,妻子卻愛沾起鄉下母親的小便宜來,今天要這個,明天要那個的。
奇怪的是,妻子的要求母親總是爽快地應承下來了。
說真話,別人都喜歡自己母親炒的菜,我是不太喜歡的。想當年初中讀書時,母親用罐頭瓶裝的菜極容易餿,看到別人的菜油滴滴的,我知道母親沒捨得多放油。她泡制的蘿蔔乾我更是不喜歡吃,切的個頭大,看相都不好,不等曬乾就草草地裝進罐子裡,連辣醬也沒拌均勻。我一點不怪母親,一大家子人,生產隊裡又有“超支”,她必須忙忙碌碌,生活自然過得艱辛且粗糙。以致日子好起來後,母親還是習慣性地珍惜地過生活。
可現在我竟發現了母親的泡菜與先前有很大的區別。從鄉下回來,妻子將母親泡制的兩瓶菜放在了桌子上,一瓶辣椒片,鮮紅欲滴;一瓶蘿蔔乾,焦黃養眼。切得細且勻稱,醃得好且油多,真是色香味俱佳。我打趣地問妻子,老太太生活怎麼越過越精細起來了?
不對呀!好像年前母親為服侍老爺子心煩意亂的,常常打電話來嘮叨。她自己也是這裡不如意,那裡不舒服,有時還流露出悲觀的情緒。記得我給母親打了個電話勸她多調養自己,多休息。母親在電話那頭所答非所問地說:“人老了,不中用了,也不能為兒孫們做什麼事囉——”語調緩慢得有點淒涼。不想妻子竟從母親的話裡聽出了“畫外音”。
妻笑笑說,你們這些做兒子的,都忙著各自的事,哪將老娘放在心上。你們一年到頭只是過年過節地回去一兩次,老人有了被遺忘的感覺,心裡當然失落。老人有的病其實是心理上的,讓老人為晚輩做點小事,讓他們感覺到我們還離不開他們,對他們是個慰藉。這時我才想起妻子為什麼隔三岔五打電話問母親討些小菜什麼的,為什麼雙休日只要沒事就催我回鄉下了……
難得妻子這份孝心,我做兒子的有些羞愧。我決定在這個雙休日回家時,誇誇老母親的菜是那麼的可口,那麼的令我嚮往。我也讓老父親講一段他過往的故事。我會求他說:“你的故事是我創作的源泉,你不講點我可就寫不出文章了。”
是啊,愛是給予,是陪伴,是感恩,是幫扶;愛是一席溫暖的問候,愛是一種無言的惦記。但愛是細膩情感的表達,從另一路徑也可抵達。以索取為藉口,讓父母感覺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因生活平淡而索然,不因了無牽掛而寡味。索取一點能增添老人的一點生活色彩,索取一點可證明老人愛的能力還在。
索取,有時也是一種愛。

百善孝為先 感恩格言 學會感恩雖然爸爸媽媽錢賺得也不多,一個你我們還是養得起的。”說完又補充道:“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我知道他們是認真的。他們用輕巧的語氣說出來的,是一個承諾。告訴我不管什麼時候,不管我走了多遠,永遠有一個地方,有一間小屋子,有一張鋪好的床,有一張擺滿了我喜歡的飯菜和三套碗筷的桌子,有兩個人,笑著等我回去。那個地方,叫家。
長大的我們,老去的父母
不可避免的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會覺得他們離我們的世界越來越遠。
小學五年級時,我有一次喊老爸幫我做競賽題,自己回屋寫作業去了,過了半小時想起來去看他做出來沒有,結果發現他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我當場就掀了他的被子,不過很快我就想明白了,我學的東西,我爸或許已經不懂了。並不是我太遲鈍,只是,在那之前,爸爸從來是無所不知的。
於是我漸漸學會了自立,漸漸學會了把一切藏在自己心底,漸漸學會了一句話——“你們不懂”。
我是個不安分的人,從來不會在原地逗留太久,父母不會阻攔我,也不會抱怨我,他們只是在不遠處,默默地追隨我的腳步。
高三時,我說我大學想讀心理學的時候,他們不無擔憂地說:“以後你要怎麼掙錢呢?”我就說:“你們不懂。”我就跟他們說我的理解,說心理學的前景,說我的計畫。指點江山了半天,他們也不吭聲,只是第二天飯桌上,媽媽突然問我:“你是想去北師大還是浙大呢?好像那兩所學校的心理學比較好。”
不能把他們描摹得太完美,不然他們也得把尾巴翹到天上去了。
這裡還要說到他們生命中最感興趣的事,就是——打擊我、諷刺我、挖苦我。比如在光棍節打個電話來——“今天是光棍節!”“你不會還是赤條條的一根光棍吧?”“哦,那你也別太傷心了。”比如在我抱怨“別的家長都誇他們的孩子聰明,你們從來都不誇我”的時候——“想誇的啊,每天都想從你身上找個優點誇誇,不過找了很久,就是沒找著。”“像你這樣一個優點都沒有的人,也很難得的哦。”
可是,雖然天天網路詞彙掛嘴邊,還穿印著卡通圖案的衣服,爸媽還是越來越老了。就像這次回去,我在撥老媽的頭髮的時候看到了好幾根白髮,然而在此之前,她是深以自己到了這個年齡還沒有白髮而自豪的。
其實農村有很多這樣的老人,他們的子女進城打工去了,孫子孫女進城讀書去了,留下他們守著空蕩蕩的房間和一畝半頃的田。他們其實是很希望也很需要有個人能夠聽他們說說話的。我就想不通為什麼“三下鄉”老要去做什麼調研,就不能只是陪那些留守老人們聊聊天嗎?
我當時進鄉時第一戶去的是一個敬老院。院子裡有一個老婦,拄著拐杖,走路很艱難。我上去扶住她,問了她幾句話,她不懂,她回了我幾句,我也不懂。後來我們去請工作人員配合我們做調查的時候,她安靜地走進來,坐在對面。我們語言不通,我就坐在那兒沖她笑,她便也沖我笑。陽光從視窗斜斜地照進來,頃刻之間,我覺得世界就這麼美好。村子裡的那些老人,他們的子女沒辦法與他們團聚,是迫于生計;我們無法時時與父母在一起,是為了求學。這些本都是太正常、也太無奈的事,然而有時候我覺得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我們的關係也在被西化。在我的很多同學看來,父母的生活是父母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的生活,即使其中有些交集,也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傳統中那種兩代人之間的牽絆漸漸變得淡薄。
我聽說有學生家長來學校見孩子,孩子說學業太忙不肯見面,甚至還發脾氣說“都叫你別來了偏要來”。也聽說有家長來見孩子,孩子說學業太忙不肯見面,家長就逕自進了宿舍樓,結果到門口發現,孩子在寢室裡看電影。當然,道聼塗説,不足為據。然而當我聽到這些故事卻並不覺得它們是假的,這就讓我覺得可悲了。
我無權去評判別人的生活,我只是在想,假如現在我要把我的父母拒之門外,以後有一天,當他們老了,也拉著我的手反復說:“可哥你小時候……可哥你小時候……”
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所以現在,我只希望好好學習,好好生活,雖然有很多人可以優哉遊哉地過他們的大學生活,雖然有人說女生何必那麼功利那麼拼命。雖然你們總說“你只要能夠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家裡的事情你不用顧慮”。
不只是為了自己。我也希望早一天能有能力對你們說:“爸,媽,工作不想幹了就回家,你們兩個我還是養得起的。”
(摘自《大學生》)

人生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出門,一個是回家 兩年回家一次成客人 我要回家去,為母親梳一次頭髮

有一種愛是索取
文/張峪銘
沒錯,愛有時需要索取一點。
妻子三天兩頭的給母親打電話,一會找母親要點芝麻,說她那芝麻搞得乾淨,炒的芝麻粉特好吃。一會找母親要點蘿蔔乾,說她的蘿蔔乾吃得嘴裡脆香脆香的。我不懂妻子,到菜市場一轉,花幾個小錢就能買到很多。
我記得在鄉下教書時別人若送點什麼土產品,妻子一點都不稀罕的,總是拒絕接收。為這事我還與她起了爭執。我不是一個貪便宜的人。但我考慮鄉里鄉親的,到你家來順便帶幾斤花生,幾升炒米什麼的,無非希望你將他的孩子抓嚴點,你再怎麼不喜歡,也要熱情地收下,這不僅是對別人尊重,也免得別人尷尬。記得自那以後,別人送點東西,妻高興地接下後總要讓人帶回點什麼。可現在我們到了縣城,生活條件也好了,妻子卻愛沾起鄉下母親的小便宜來,今天要這個,明天要那個的。
奇怪的是,妻子的要求母親總是爽快地應承下來了。
說真話,別人都喜歡自己母親炒的菜,我是不太喜歡的。想當年初中讀書時,母親用罐頭瓶裝的菜極容易餿,看到別人的菜油滴滴的,我知道母親沒捨得多放油。她泡制的蘿蔔乾我更是不喜歡吃,切的個頭大,看相都不好,不等曬乾就草草地裝進罐子裡,連辣醬也沒拌均勻。我一點不怪母親,一大家子人,生產隊裡又有“超支”,她必須忙忙碌碌,生活自然過得艱辛且粗糙。以致日子好起來後,母親還是習慣性地珍惜地過生活。
可現在我竟發現了母親的泡菜與先前有很大的區別。從鄉下回來,妻子將母親泡制的兩瓶菜放在了桌子上,一瓶辣椒片,鮮紅欲滴;一瓶蘿蔔乾,焦黃養眼。切得細且勻稱,醃得好且油多,真是色香味俱佳。我打趣地問妻子,老太太生活怎麼越過越精細起來了?
不對呀!好像年前母親為服侍老爺子心煩意亂的,常常打電話來嘮叨。她自己也是這裡不如意,那裡不舒服,有時還流露出悲觀的情緒。記得我給母親打了個電話勸她多調養自己,多休息。母親在電話那頭所答非所問地說:“人老了,不中用了,也不能為兒孫們做什麼事囉——”語調緩慢得有點淒涼。不想妻子竟從母親的話裡聽出了“畫外音”。
妻笑笑說,你們這些做兒子的,都忙著各自的事,哪將老娘放在心上。你們一年到頭只是過年過節地回去一兩次,老人有了被遺忘的感覺,心裡當然失落。老人有的病其實是心理上的,讓老人為晚輩做點小事,讓他們感覺到我們還離不開他們,對他們是個慰藉。這時我才想起妻子為什麼隔三岔五打電話問母親討些小菜什麼的,為什麼雙休日只要沒事就催我回鄉下了……
難得妻子這份孝心,我做兒子的有些羞愧。我決定在這個雙休日回家時,誇誇老母親的菜是那麼的可口,那麼的令我嚮往。我也讓老父親講一段他過往的故事。我會求他說:“你的故事是我創作的源泉,你不講點我可就寫不出文章了。”
是啊,愛是給予,是陪伴,是感恩,是幫扶;愛是一席溫暖的問候,愛是一種無言的惦記。但愛是細膩情感的表達,從另一路徑也可抵達。以索取為藉口,讓父母感覺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因生活平淡而索然,不因了無牽掛而寡味。索取一點能增添老人的一點生活色彩,索取一點可證明老人愛的能力還在。
索取,有時也是一種愛。

百善孝為先 感恩格言 學會感恩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