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多在細節上下工夫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差異並不大,很多事情,一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就在於在一些細節上下的工夫不同。如此一件又一件事的差別積累,就造就了偉大與平庸的天壤之別。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輟學來到嘉義做米店生意。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異常激烈。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知名度最低,毫無優勢可言。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

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感覺到要想米店在強手如雲的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思考後,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品質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乾,然後脫粒,沙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裡面。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式,用起來有很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沙石之類的雜物揀出來,

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品質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這裡,王永慶將沙子、石子一點一點地撿出去,這是非常瑣細的工作,也是任何一個正常人都能做的事情,但正是這種需要花工夫的瑣碎的、細節性的工作,使王永慶實現了贏得顧客的目的。

在提高米質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用戶都是自己前來買米,自己運送回家。當時臺灣的年輕人整天忙於生計,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買米,買米的任務只能由老年人來承擔,這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大大不便了。

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

這一方便顧客的創舉式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然,送貨上門也有很多細節工作要做。王永慶並沒有忽視這方面的細節。每次給新顧客送米,並非送到了事,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裡。如果米缸裡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擦乾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還會細心地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裡。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顧客。

另外,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瞭解到,當地居民大多數家庭都以打工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日,就已經囊中羞澀。由於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要貨到收款,有時碰上顧客一時拿不出錢的,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採取按時送米,不即時收錢,而是約定到發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這極大地方便了顧客,深受顧客歡迎,使那些接受服務的客戶,都成了王永慶的忠實客戶。王永慶的米店,也隨之生意興隆,蒸蒸日上。

王永慶正是把每次送米這件小事做得很細,使他找到了更好地為客戶服務的方式,使顧客成了他的忠實客戶,為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方法,

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離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不遠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的一面用來做鋪面,里間用作碾米廠。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細節也是一種創造。不要以為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工作中的小改小革,細節調整同樣可以成功。“細緻到點”,從細節中找到創新的機會——這就是王永慶成功的秘密。

細節比大勢、主流、大節更重要。

所有的大勢、主流、大節都要通過具體的事例、具體的細節來表現。而且小事、細節也以其生動、直觀、真實的特點而顯得更鮮活,更具有表現力,而且也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成為事物發展變化的一種徵兆。

當然,提倡注重細節並不是叫你“眉毛鬍子一把抓”,把精力用在所有細節上,而是要把握關鍵細節!一個偉大的作家,不會描述故事的每個細節,但是卻總是把關係到故事結局的細節描寫得特別生動。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不會關注每個細節,但是卻絕對是特別注重可能關係勝負的細節。那些覺得自己重要到不屑去關心任何細節的人,往往也不足以成就大事業。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lzgushi/zhengjie/24495.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