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吳伯簫:天冬草

吳伯簫:天冬草

仿佛是從兒時就養成了的嗜好:喜歡花,喜歡草。喜歡花是喜歡它含葩時的嬌嫩,同初放時的豔麗芬芳。喜歡草則是喜歡那一脈新鮮爽翠的綠同一股野生生蓬勃的氤氳。我還沒見過靈芝,也伺候不了蘭花之類,坡野裡叢生蔓延的野草而外,以冬夏長青為記,我喜歡天冬。

喜歡天冬,要以初次見了天冬的那次始。說來就須回矚遠遠的過去了。

那還是冬天,在一座花園的客廳裡,圍爐閒話的若干人中有著園主的姑娘在。她是光豔照人的,印象像一朵春花,像夏夜的一顆星,所以還記得清楚。

記得清座邊是茶几,隔了茶几擺得琳琅滿目的是翡翠屏,是透剔精工的楷木如意,是漆得亮可鑒人的七弦琴。而外,再就是那麼幾架盆栽了。記得先是細葉分披的長長垂條惹了我的注意,又看見垂條間點綴了粒粒滾圓的紅豆,好奇,因而就問起座側光豔的人來:

"是什麼草?"

"這紋竹麼?噢,叫天冬草呢。"

"可是冬夏長青的?"

"嗯,正是,冬夏長青的。"

"結種子的吧?"

"啊,結種子。這紅豆就是。"

"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可就是這……?"那邊略一遲疑,微微紅了臉,像笑出來了幾個字似的說:"大概不是。""總會種了就出吧?請摘我幾顆。"

就那樣從水蔥般的指端接過來,握了一把珊瑚色珠圓的種子,天冬與我結了緣。於今,轉眼已是十年了。望回去多麼渺茫想來又多麼迅速的歲月啊!

聽說那花園的姑娘早已出了閣,並已是兩個寶寶的母親了呢。

在故都,廠甸,毗連的書肆堆裡,我曾有過一爿很像樣的書齋來著。屋一門兩窗;同別人分擔也有個恰恰長得開一株老槐樹的小小庭院。屋裡兩三架書,桌一幾一,數把雜色坐椅。為粉飾趣味,牆上掛了幾幅圖畫;應景兒跟了季節變化也在花瓶水盂裡插幾枝桃杏花,散亂的擺幾盆擔子上買的秋菊之類。雖說如此那自春及冬稱得起長期伴侶的卻是一盆天冬草哩。

提起那盆天冬,也是有來歷的。原初一個柔性朋友,脂粉書報之暇,很喜好玩那麼幾樣小擺設,窗頭床頭放幾棵青草紅花。人既細心,又漂亮,花草都仿佛替她爭光,賺面子;凡經她親手調理出來的,

無不喜笑顏開帶一副欣欣向榮生氣。她有的一棵天冬,就是早早替她結了累累紅豆抽了長長枝條的。可是,也許花草無緣吧,有那麼一個時期,忽然那漂亮人像喜歡了一株大樹似的喜歡了一個男子起來,並且慢慢的弄得廢寢忘食,這是很神秘的:男,女,儘管相隔了千里遠,或竟智愚別於天淵,就是一個美得像帶翅膀的天使,一個醜得像地獄裡的鬼,可是不知怎麼有那麼一朝一日,悄悄的他們就會靠攏了來哩。甚而好得像迅雷緊跟了電光的一般。巧婦笨男,俊男醜婦,是如此撮合的吧。這也是妬嫉的根源。一邊親近,另一邊就疏遠,直到漂亮人去同那"大樹"度蜜月的時候,屋裡花草就成了九霄雲外的玩藝了。

未能忘情,她才一一替它另找了主,分送了朋友。結果我有的就是那盆天冬。一則自己愛好,再則也算美人之遺,那盆天冬,就在那一個冬天得了我特別的寵倖。施肥哩依時施肥,灌溉哩勤謹灌溉。梳理垂條,剪摘黃葉,那愛護勝過了自己珍藏的一枝羽箭,同座右那張皺眉苦思的貝多芬像哩。朋友來,總喜歡投主人所好,要竭力稱讚那天冬,並將話遠遠牽到那前任的園丁身上,扯多少酸甜故事。因此,天冬在朋友當中便有了另一番情趣。那綠條紅豆間也就常常晃著一個渺不可企的美的影子了。今天賣花擔上新買了一盆天冬,又將舊衣服——許多往事——給倒了一回箱。實在說,這是多事的。你看,那伊人的饋贈呢?那好人兒呢?那一幫熱得分不開的夥計呢?噲!最怕吹舊日的好風啊!

現在,且將一盆天冬擺()下,書室裡也安排個往日的樣子吧。管它外面偷偷擠來又偷擠去的是魑魅還是魍魎哩,進屋來好好收拾一下殘夢要緊。敝帚千金,自己喜歡的就是異珍。出了門,儘管是千萬個人的奴隸,關起門來,卻是無冕的皇帝哩。怎麼,有天冬草在,我便有壯志,便有美夢,便有作伴麗人;書,文章,愛情友誼也有吧,自己就是宇宙了呢。怎麼樣,小氣的人啊,你瞧這天冬草!

人,往往為了小人伎倆而忿慨,碰了壁便喪氣灰心,其實幹麼呢?木石無知,小人非人,為什麼要希冀糞土裡會掏得出金呢?與其有閑去盼黃河水清,烏鴉變白,還是憑了自己的力去鑿一注清流養一群白鴿的好。

煩人的事先踢開,且禱祝著心長青,有如座側天冬草;並以天冬草紅豆作證,給一切抑鬱人鋪襯一條坦蕩的路吧。

一九三四年八月廿八日,萬年兵營雨夜

吳伯簫:獵戶

秋收,秋耕,秋種,都要忙完了。正是大好的打獵季節。我們到紅石崖去訪問打豹英雄董昆。

深秋的太陽沒遮攔地照在身上,煦暖得像陽春三月。一路上踏著軟軟的衰草,一會兒走田埂,一會兒走溝畔,不知不覺就是十裡八裡。田野裡很靜,高粱秸豎成攢,像一座一座的尖塔;收穫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成群的鴿子在路上啄食,頻頻地點著頭,咕咕咕呼喚著,文靜地挪動著腳步。它們不怕人,只是在人們走近的時候,好像給人讓路一樣,哄的一聲飛起,打一個旋,又唰的一聲在遠遠的前面落下。村邊場園裡,曬豆子的,打芝麻的,剝苞米的,到處有說有笑,是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

我想:董昆是什麼樣子呢?可像家鄉的尚二叔?

小時候,在離家八裡地的鄰村上學。寄宿。晚上吃完了從家裡帶的乾糧,等著念燈書的時候,總愛到學校門口尚二叔家去串門兒。尚二叔是打獵的,兼管給學校打更。不知道他的身世怎樣,只記得他一個人住在一間矮小的茅屋裡,孤單單的,很寂寞,又很樂觀。他愛逗小學生玩兒,愛給小學生講故事。當時我很喜歡他門前的瓜架,葦籬圈成的小院子和沿葦籬種的向日葵。我也喜歡他屋裡的簡單陳設:小鍋,小灶,一盤鋪著葦席和狼皮的土炕;牆上掛滿了野雞、水鴨、大雁等等的羽毛皮,一張一張,五色斑斕。最喜歡當然是他掛在枕邊的那杆長筒獵槍和一個老得發紫的藥葫蘆。

跟著尚二叔打獵,在我是歡樂的節日,幫著提提藥葫蘆,都感到是很美的差使。尚二叔打獵很少空著手回來,可是也不貪多。夏天的水鴨,秋天的雉雞,冬天的野兔,每次帶回不過兩隻三隻。打獵歸來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凱旋,背了獵獲的野物走在路上,連打獵的助手也感覺到有點兒將軍的神氣。獵罷論功,我的要求不高,最得意是分得一枝兩枝雉雞翎。

可是在鄰村讀書只有半年,新年過後就轉到本村新辦的啟蒙學校了。打獵的生活從此停止。抗日戰爭期間,自己扛過長槍,也帶過短槍,可是都沒有捨得用那時比較珍貴的子彈去獵禽獵獸。這次走在訪問獵戶的路上,才忽然想到自己原來對打獵有著這樣濃厚的興趣。

“咱們先繞道去望望‘百中’老人吧。”順路陪我們的林牧場場長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就這樣自動地建議。他說:“老人是老打坡的,夜裡能夠百步以外打香火,那是名副其實的百發百中。老人姓魏,得了‘百中’這個綽號,真名字反而很少人叫了。他住得不遠,就是那個有三棵老松樹的村子,馮崗。老人七十三歲了,可是你看不出他衰老的樣子。耳不聾,眼不花,爬山越嶺,腳步輕快得連小夥子都攆不上。”

可是不巧,我們到馮崗的時候,老人的屋門鎖著。聽柿樹底下碾新穀的一位大娘說:“老人昨天就上山打獾去了。”接著解釋:“收豆子、紅薯的時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話說‘八斤獾肉七斤油’啊。”山裡的人看來誰都懂得打獵的道理。

“老人能到哪兒去?”

“拿不准啊。左右在這一帶山裡。”

“幾時能回來?”

“那也說不定。少了三天五天,多了十天半月。他帶著槍,到哪裡都有吃有住。咱這周圍百兒八十裡誰不知道‘百中’老人呢?何況現在是公社,他是咱公社打獵的老把式,到哪裡還不是家?”我聯想到了唐朝賈島的詩句:“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心裡有些悵惘,可是也更增加了對老人景慕的感情。

場長說:“走吧,老人跟董老大最熟,說不定到紅石崖去了呢。碰不到他也不要緊,反正老人的本領大家都曉得。——有一次,也是秋天,我跟老人一道兒趕集,他問我,‘吃過獾肉沒有?’我說,‘沒有,怎麼樣,請客麼?’他說,‘獾肉好啊,是醫治牲口的良藥,明天打一隻來你嘗嘗。’我說,‘不容易吧?’他說,‘試試看。’第二天他真的就掂來了一隻獾。滿不在意地招呼說,‘就撂在這兒吧。’摸摸獾身上還有點兒溫呢。”

走下一道山崗,沿著一條鵝卵石的河道進山。潺潺的流水,一路奏樂作伴。路旁邊,一會兒噗楞一聲一隻野雞從草叢裡飛起,那樣近,仿佛伸手就可以捉住似的。可是太突然,等不到伸手,它已經咯咯咯地飛遠了。一會兒又從哪裡掠起一隻野兔,也那樣近,你差一點兒沒踩到它。可是來不及注意,它又已經一蹦一跳,左彎右拐,拼命地跑得只剩下忽隱忽現的模糊蹤影了。你的眼睛緊緊跟著那模糊的蹤影,它會把你的視線帶進一帶鬱鬱蒼蒼的山窩。那山窩就是紅石崖。

紅石崖,山窩裡散亂地長滿了泡桐、烏桕、楝、楸、刺槐等雜色樹木。三面山坡上有計劃地栽種了檞樹和馬尾松,蓊鬱蒼翠,看樣子怕已經成活六七年了。從溝底順斜坡上去,是一排一排的牛棚、馬棚。平地整畦,是一片一片的菜園、苗圃。幾百箱蜜蜂,嗡嗡揚揚像鬧市。四五個羊群牧放在東西山腰,遠看像貼山的朵朵白雲。自然環境裡有整飾的規劃,野生的動物植物襯托出人工飼養和栽培的巧奪天工。真是又林又牧,好不繁茂興旺。

可是又不巧,踏上紅石崖,不但“百中”老人沒有來,就連董昆也到縣城領火藥去了。場長怕我們失望,立刻帶我們到山上山下參觀,介紹給我們看董昆他們打的野物皮子:狐狸、貉子、獾、水獺、野貓……種類實在不少。據統計,去年一年他們打獵小組打了四百三十六張大皮子哩。加上兔子和野雞,足夠一千隻冒頭。場長還特別拿出一枝中式鋼槍給大家觀賞。那是董昆打死了金錢豹以後,勞動英雄大會發給他的獎品。槍號是532。

看看天色晚了,外邊不知什麼時候淅淅瀝瀝地落起雨來。深山雨夜,格外感到林牧場的溫暖。晚飯桌上擺滿了熱騰騰的蒸紅薯,蔥炒橡子涼粉和滾燙的新穀米湯。夠豐盛了,場長卻抱歉地說:“可惜董昆他們不在,不然應該請你們嘗嘗這裡新鮮的山珍野味。”可是那一夜,我們看的,聽的,哪一樣不新鮮呢,哪一樣不緊緊聯繫著山珍野味呢?

“山裡人家一夜窮”。野豬一夜工夫能拱完一畝紅薯。狼、豹會咬死咬傷成群的牛羊。山居打獵,一舉兩得:既生產肉食毛皮,又保護莊稼牲畜。所以林牧場設有打獵專業小組。打獵的講究不少:雉雞、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豬、狐、獾、狼要夜裡打,叫打獵。打獵要認路:狼有狼道,蛇有蛇蹤。狼走嶺脊,狐走山腰,獾走溝底。打啥要有啥打法:“暗打狐子明打狼。”打狼要招呼一聲:“哪裡去?”狼停住一看的工夫,鏜的一聲槍響了,准中。有的打獵要下炸彈,把炸彈包在油餅裡,獵物聞到香味來吃,一咬就把嘴炸爛了,不死再打也容易。小獸用火槍打,大獸用鋼槍打。捉活的要下拍子,挖陷阱。捕蛇還要在蛇路上下刀子。蛇爬過來的時候,微露地皮的鋒利刀尖,可以把蛇的腹部從頭一豁到尾。……不過,“畋不掩群,不取麛天;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狩獵也要“護、養、獵並舉”。

娓娓動聽的一部獵經,真可以使猿傾耳,虎低頭。

那一夜我不知道睡著沒有,仿佛睡裡夢裡都跟醒著一樣,趣味橫生的打獵故事,生動,驚險,經歷了一場又一場。早晨,深深呼吸滿山滿穀帶霜的新鮮空氣,感到精神抖擻,渾身是力量,仿佛一夜的工夫自己變成了一個能夠上山擒虎、入水捉蛟的出色獵手。辭別場長出山的時候,自己也仿佛不是離開紅石崖,倒像在酒店裡喝足了“透瓶香”,提了哨棒,要大踏步邁向景陽岡。

這時候倒真巧了,我們在林牧場木柵欄門跟前,頂頭遇到一位彪形大漢。我們幾個人不約而同,都冒叫了一聲:“你是董昆同志吧?”寬肩膀,高身材,手粗腳大,力氣壯得能抱得起碾滾子,——貌相跟傳說中的打豹英雄這樣相似,不是他該是誰呢?

“是我。”回答證明我們的招呼不算冒失。

“怎麼,你們要走麼?”大漢的反問卻使我們有點兒吃驚了:他知道我們是誰?他接著說明:“晚上在縣裡接到電話,說有客人找我,雞叫趕著往回走,想能碰到,果然真的碰到了。走,再回去談談吧。”董昆,人很爽快,又有些靦腆,看他眯縫著眼睛,好像隨時都在瞄準的樣子。不笑不說話,一笑眼睛就眯得更厲害,可是眼睛微微睜一下,就有一種閃爍的射人的光芒。據說在漆黑的夜裡,他能識別獵物的蹤跡哩。

“……十四歲開始打獵,打了二十多年了。起初給地主看羊。羊叫狼吃了兩隻,自己挨了一頓皮鞭。那時候不懂得革命,恨地主也恨在狼身上,想:‘弄杆槍打狗日的!’這樣我就跟狼拼上了,見了就打。抗日戰爭期間,在遊擊小組,沒說的,鬼子、國民黨跟狼一齊打。前年,金錢豹吃牛,吃羊,鬧得很凶。我想:‘怎麼沒讓我碰見呢?’後來鄰居一個小姑娘,上山打柴,一夜沒有回來。找遍半個山,只在半山坡上找到一隻鞋子。我想:‘來了!’臘月十九下大雪,半人深。我們就計畫打豹子。打豹子,先用炸藥炸,後跟血跡攆。四天四夜,累了就扒開雪堆蹲一會兒。走過龍天溝、臥虎寨、蜘蛛山……先後打了二三十槍,豹子傷得很厲害,可是還沒打死。火槍不頂事啊!在惡石寨的山溝裡,我頭頂住豹子的下巴,兩手緊摟住豹子的腰身,跟它打了二十多個滾。從綁腿拔刀子,因為凍了沒拔出來,用右手使勁把豹子一推,不想豹子的爪子抓了我的右胳膊,從肩頭一直劃到手指。一條血窟窿。有的筋都差點兒斷了。我們小組的老李給了豹子最後一槍,才算把它結果了。”

這已經不單是()有趣的故事,而是真實的血淋淋的搏鬥了。勝利是鬥爭和艱辛換來的。董昆從衣袖褪出右臂,我們帶著欽敬的心情仔細看了那條微微隆起的傷痕。當我們不停地噓唏讚歎的時候,董昆自豪地說:“現在我們打獵小組的人都是民兵。我們保護生產,也保衛治安。野獸也好,強盜也好,只要害人,不管它是狼,是豹,還是紙老虎,我們統統包打。不怕攆到天邊地邊或者受盡千辛萬苦,要打就一定把野獸和強盜消滅!”

談著談著,不覺已經是晌午。

天晴了。很好的太陽。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日

打一個旋,又唰的一聲在遠遠的前面落下。村邊場園裡,曬豆子的,打芝麻的,剝苞米的,到處有說有笑,是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

我想:董昆是什麼樣子呢?可像家鄉的尚二叔?

小時候,在離家八裡地的鄰村上學。寄宿。晚上吃完了從家裡帶的乾糧,等著念燈書的時候,總愛到學校門口尚二叔家去串門兒。尚二叔是打獵的,兼管給學校打更。不知道他的身世怎樣,只記得他一個人住在一間矮小的茅屋裡,孤單單的,很寂寞,又很樂觀。他愛逗小學生玩兒,愛給小學生講故事。當時我很喜歡他門前的瓜架,葦籬圈成的小院子和沿葦籬種的向日葵。我也喜歡他屋裡的簡單陳設:小鍋,小灶,一盤鋪著葦席和狼皮的土炕;牆上掛滿了野雞、水鴨、大雁等等的羽毛皮,一張一張,五色斑斕。最喜歡當然是他掛在枕邊的那杆長筒獵槍和一個老得發紫的藥葫蘆。

跟著尚二叔打獵,在我是歡樂的節日,幫著提提藥葫蘆,都感到是很美的差使。尚二叔打獵很少空著手回來,可是也不貪多。夏天的水鴨,秋天的雉雞,冬天的野兔,每次帶回不過兩隻三隻。打獵歸來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凱旋,背了獵獲的野物走在路上,連打獵的助手也感覺到有點兒將軍的神氣。獵罷論功,我的要求不高,最得意是分得一枝兩枝雉雞翎。

可是在鄰村讀書只有半年,新年過後就轉到本村新辦的啟蒙學校了。打獵的生活從此停止。抗日戰爭期間,自己扛過長槍,也帶過短槍,可是都沒有捨得用那時比較珍貴的子彈去獵禽獵獸。這次走在訪問獵戶的路上,才忽然想到自己原來對打獵有著這樣濃厚的興趣。

“咱們先繞道去望望‘百中’老人吧。”順路陪我們的林牧場場長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就這樣自動地建議。他說:“老人是老打坡的,夜裡能夠百步以外打香火,那是名副其實的百發百中。老人姓魏,得了‘百中’這個綽號,真名字反而很少人叫了。他住得不遠,就是那個有三棵老松樹的村子,馮崗。老人七十三歲了,可是你看不出他衰老的樣子。耳不聾,眼不花,爬山越嶺,腳步輕快得連小夥子都攆不上。”

可是不巧,我們到馮崗的時候,老人的屋門鎖著。聽柿樹底下碾新穀的一位大娘說:“老人昨天就上山打獾去了。”接著解釋:“收豆子、紅薯的時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話說‘八斤獾肉七斤油’啊。”山裡的人看來誰都懂得打獵的道理。

“老人能到哪兒去?”

“拿不准啊。左右在這一帶山裡。”

“幾時能回來?”

“那也說不定。少了三天五天,多了十天半月。他帶著槍,到哪裡都有吃有住。咱這周圍百兒八十裡誰不知道‘百中’老人呢?何況現在是公社,他是咱公社打獵的老把式,到哪裡還不是家?”我聯想到了唐朝賈島的詩句:“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心裡有些悵惘,可是也更增加了對老人景慕的感情。

場長說:“走吧,老人跟董老大最熟,說不定到紅石崖去了呢。碰不到他也不要緊,反正老人的本領大家都曉得。——有一次,也是秋天,我跟老人一道兒趕集,他問我,‘吃過獾肉沒有?’我說,‘沒有,怎麼樣,請客麼?’他說,‘獾肉好啊,是醫治牲口的良藥,明天打一隻來你嘗嘗。’我說,‘不容易吧?’他說,‘試試看。’第二天他真的就掂來了一隻獾。滿不在意地招呼說,‘就撂在這兒吧。’摸摸獾身上還有點兒溫呢。”

走下一道山崗,沿著一條鵝卵石的河道進山。潺潺的流水,一路奏樂作伴。路旁邊,一會兒噗楞一聲一隻野雞從草叢裡飛起,那樣近,仿佛伸手就可以捉住似的。可是太突然,等不到伸手,它已經咯咯咯地飛遠了。一會兒又從哪裡掠起一隻野兔,也那樣近,你差一點兒沒踩到它。可是來不及注意,它又已經一蹦一跳,左彎右拐,拼命地跑得只剩下忽隱忽現的模糊蹤影了。你的眼睛緊緊跟著那模糊的蹤影,它會把你的視線帶進一帶鬱鬱蒼蒼的山窩。那山窩就是紅石崖。

紅石崖,山窩裡散亂地長滿了泡桐、烏桕、楝、楸、刺槐等雜色樹木。三面山坡上有計劃地栽種了檞樹和馬尾松,蓊鬱蒼翠,看樣子怕已經成活六七年了。從溝底順斜坡上去,是一排一排的牛棚、馬棚。平地整畦,是一片一片的菜園、苗圃。幾百箱蜜蜂,嗡嗡揚揚像鬧市。四五個羊群牧放在東西山腰,遠看像貼山的朵朵白雲。自然環境裡有整飾的規劃,野生的動物植物襯托出人工飼養和栽培的巧奪天工。真是又林又牧,好不繁茂興旺。

可是又不巧,踏上紅石崖,不但“百中”老人沒有來,就連董昆也到縣城領火藥去了。場長怕我們失望,立刻帶我們到山上山下參觀,介紹給我們看董昆他們打的野物皮子:狐狸、貉子、獾、水獺、野貓……種類實在不少。據統計,去年一年他們打獵小組打了四百三十六張大皮子哩。加上兔子和野雞,足夠一千隻冒頭。場長還特別拿出一枝中式鋼槍給大家觀賞。那是董昆打死了金錢豹以後,勞動英雄大會發給他的獎品。槍號是532。

看看天色晚了,外邊不知什麼時候淅淅瀝瀝地落起雨來。深山雨夜,格外感到林牧場的溫暖。晚飯桌上擺滿了熱騰騰的蒸紅薯,蔥炒橡子涼粉和滾燙的新穀米湯。夠豐盛了,場長卻抱歉地說:“可惜董昆他們不在,不然應該請你們嘗嘗這裡新鮮的山珍野味。”可是那一夜,我們看的,聽的,哪一樣不新鮮呢,哪一樣不緊緊聯繫著山珍野味呢?

“山裡人家一夜窮”。野豬一夜工夫能拱完一畝紅薯。狼、豹會咬死咬傷成群的牛羊。山居打獵,一舉兩得:既生產肉食毛皮,又保護莊稼牲畜。所以林牧場設有打獵專業小組。打獵的講究不少:雉雞、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豬、狐、獾、狼要夜裡打,叫打獵。打獵要認路:狼有狼道,蛇有蛇蹤。狼走嶺脊,狐走山腰,獾走溝底。打啥要有啥打法:“暗打狐子明打狼。”打狼要招呼一聲:“哪裡去?”狼停住一看的工夫,鏜的一聲槍響了,准中。有的打獵要下炸彈,把炸彈包在油餅裡,獵物聞到香味來吃,一咬就把嘴炸爛了,不死再打也容易。小獸用火槍打,大獸用鋼槍打。捉活的要下拍子,挖陷阱。捕蛇還要在蛇路上下刀子。蛇爬過來的時候,微露地皮的鋒利刀尖,可以把蛇的腹部從頭一豁到尾。……不過,“畋不掩群,不取麛天;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狩獵也要“護、養、獵並舉”。

娓娓動聽的一部獵經,真可以使猿傾耳,虎低頭。

那一夜我不知道睡著沒有,仿佛睡裡夢裡都跟醒著一樣,趣味橫生的打獵故事,生動,驚險,經歷了一場又一場。早晨,深深呼吸滿山滿穀帶霜的新鮮空氣,感到精神抖擻,渾身是力量,仿佛一夜的工夫自己變成了一個能夠上山擒虎、入水捉蛟的出色獵手。辭別場長出山的時候,自己也仿佛不是離開紅石崖,倒像在酒店裡喝足了“透瓶香”,提了哨棒,要大踏步邁向景陽岡。

這時候倒真巧了,我們在林牧場木柵欄門跟前,頂頭遇到一位彪形大漢。我們幾個人不約而同,都冒叫了一聲:“你是董昆同志吧?”寬肩膀,高身材,手粗腳大,力氣壯得能抱得起碾滾子,——貌相跟傳說中的打豹英雄這樣相似,不是他該是誰呢?

“是我。”回答證明我們的招呼不算冒失。

“怎麼,你們要走麼?”大漢的反問卻使我們有點兒吃驚了:他知道我們是誰?他接著說明:“晚上在縣裡接到電話,說有客人找我,雞叫趕著往回走,想能碰到,果然真的碰到了。走,再回去談談吧。”董昆,人很爽快,又有些靦腆,看他眯縫著眼睛,好像隨時都在瞄準的樣子。不笑不說話,一笑眼睛就眯得更厲害,可是眼睛微微睜一下,就有一種閃爍的射人的光芒。據說在漆黑的夜裡,他能識別獵物的蹤跡哩。

“……十四歲開始打獵,打了二十多年了。起初給地主看羊。羊叫狼吃了兩隻,自己挨了一頓皮鞭。那時候不懂得革命,恨地主也恨在狼身上,想:‘弄杆槍打狗日的!’這樣我就跟狼拼上了,見了就打。抗日戰爭期間,在遊擊小組,沒說的,鬼子、國民黨跟狼一齊打。前年,金錢豹吃牛,吃羊,鬧得很凶。我想:‘怎麼沒讓我碰見呢?’後來鄰居一個小姑娘,上山打柴,一夜沒有回來。找遍半個山,只在半山坡上找到一隻鞋子。我想:‘來了!’臘月十九下大雪,半人深。我們就計畫打豹子。打豹子,先用炸藥炸,後跟血跡攆。四天四夜,累了就扒開雪堆蹲一會兒。走過龍天溝、臥虎寨、蜘蛛山……先後打了二三十槍,豹子傷得很厲害,可是還沒打死。火槍不頂事啊!在惡石寨的山溝裡,我頭頂住豹子的下巴,兩手緊摟住豹子的腰身,跟它打了二十多個滾。從綁腿拔刀子,因為凍了沒拔出來,用右手使勁把豹子一推,不想豹子的爪子抓了我的右胳膊,從肩頭一直劃到手指。一條血窟窿。有的筋都差點兒斷了。我們小組的老李給了豹子最後一槍,才算把它結果了。”

這已經不單是()有趣的故事,而是真實的血淋淋的搏鬥了。勝利是鬥爭和艱辛換來的。董昆從衣袖褪出右臂,我們帶著欽敬的心情仔細看了那條微微隆起的傷痕。當我們不停地噓唏讚歎的時候,董昆自豪地說:“現在我們打獵小組的人都是民兵。我們保護生產,也保衛治安。野獸也好,強盜也好,只要害人,不管它是狼,是豹,還是紙老虎,我們統統包打。不怕攆到天邊地邊或者受盡千辛萬苦,要打就一定把野獸和強盜消滅!”

談著談著,不覺已經是晌午。

天晴了。很好的太陽。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日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