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為什麼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為什麼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文/布洛迪的後花園

1

一個普通“勤奮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夠勤奮,你多半會按照被這個時代所鼓勵的方式去生活——熱愛學習,擁抱變化,走在快速成長的風口上——或者至少你是這麼認為的。

首先,你會耳濡目染相當數量的缺乏實現路徑的勵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地鐵上也不忘用一本《創業維艱》或者《窮爸爸富爸爸》來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後,你對潮流的走向也相當敏銳,羅輯思維的語音一天不落,忙於穿梭於各互聯網創業訓練營,一言不合就用微信來掃一掃,

自以為與各種大咖建立了連接;

當然,作為崛起的中產階級一份子,你對於旅遊也持有支持的態度,說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沒幹過,體驗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個很文藝的說辭。

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點——用美顏相機精心地採集好你“生活在別處”的證據,通過朋友圈被選擇性地展示出來,並滿懷期待地等待32個zan。

可是問題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會如願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嗎?或者你有認真考慮過結果嗎?

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討論的絕不是“勤奮的姿勢”,而是“勤奮所帶來的結果”。

2

表演“勤奮”,還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會拒絕“成功來自勤奮”這種說法。

就像大多數人擁有夢想的人一樣,說不定淩晨四點,

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東奔西走,好不容易處理好一天的工作,顧不上身體被掏空,又趕著最後一班地鐵回家。

我相信,你這麼一複一日地努力,無非想結果更好一些,離成功更近一點,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時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舍晝夜地消逝。

不經意間小半年過去了,接著一年又沒了,直到你盤點收穫時,才尷尬地發現以下事實:

1.之前計畫好的雅思沒有準備好,只得棄考或者硬著頭皮裸考,導致無法出國;

2.一直想提高的演講和寫作技能也沒大長進,所以那次難得的公眾表達機會就這麼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減肥成功後,自信滿滿地向女神大膽表白”這樣的美好畫面也沒有出現,

原因想必大家都瞭解。

這所有的一切,都與你制定目標時的雄心壯志相去甚遠,壓迫著你的神經,以至於你會顯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卻沒有收到預期的回報,實在是不公平!

事實上你只是在表演勤奮而已,這種看似勤奮的行為實質上是一個人“思維懶惰”的保護色。

用一句流傳甚廣的話來概括:這根本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還是結合文章開頭的場景來談:

你聽完羅輯思維的語音後,一時心血來潮地下單了很多書,卻從來不看——不難理解,畢竟買書的行為容易,看書則要困難得多;

而更加困難的是,你完全沒有思考過你應該系統地讀哪些書來更好地解決你的實際問題,

哪些書對你的幫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幾千塊去聽風頭正勁的某大咖演講,哪怕他標價¥38的書裡所闡述的思想完全一樣——這也好理解,畢竟聽演講這個行為有逼格又輕鬆,況且還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對讓人不那麼愉悅的還是埋頭看書這件事了,至於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認為唯一靠譜的判斷標準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夠大,但是思維懶惰者總會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於“旅遊去體驗生活”這件事,我很認同其價值,不過我認為其美好特質依然與思維懶惰者無緣。

我問過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麼?令我吃驚的是,雖然答案五花八門,但是好像沒幾個人能真正說出一個讓他們自己滿意的答案。

當然,有一個女生想得比較清楚,

她認為“旅行是一種讓自己從例行公事般日常脫離,去體驗另一種生活的機會”。

也許正是她的這種認真思考所帶來的對於旅行的認同感,讓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機會——往返機票和住宿的預訂、裝備行李的配置,以及記錄心情的旅行劄記——無一例外的精心規劃。

我幾乎能想像出這種積極的準備態度會讓她擁有怎樣高品質的旅行經歷。

以上行為的價值有高有低,但毫無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選擇了價值更低的那種。

在此聲明,雖然我用的代詞是“你”,實際上也是“我”,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思維傾向。事實上,一旦我們選擇了“思維懶惰”,我們也就選擇了做一名“低品質勤奮者”,同時也就選擇了低價值的行為和由此而來的低價值結果。

到這裡,我有了這麼個初步結論:“思維懶惰”所帶來的“低認知水準”才是“低品質勤奮者”產生的原因。

不過依然困擾著我的是:費這麼大勁,苦也沒少吃,福卻沒多享,從經濟學角度看,“低品質勤奮者”的勤奮行為性價比極低,完全不具備投資價值,那為什麼包括自己在內的這麼多人還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3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這句話,並且足夠走心,多半也會被震撼到。

這句話的力量在於它放棄了自我欺騙,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任何尋找藉口的可能。所以,經濟學上解釋不通的事情,就這樣在心理學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進化史上絕對長的時間內,人類都沒有被賦予過多深度思考的任務,原因很簡單,光是應激反應就足以解決掉過去95%以上的問題了。

但是讓基因萬萬沒想到的是,人類的進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讓我們從遠古穿越到現在,那麼目力所及,現在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變化,急劇的變化,非常急劇的變化!

事實上,變化早已經成為了我們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識,這種越來越快的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資訊的指數級發展,從資訊的承載方式上亦可見一斑——從甲骨、竹簡、羊皮卷、印刷紙,一直到理論上無限大的虛擬存儲空間。

對於這種資訊瘋狂蔓延所引發的知識洪荒,每個人可憐的認知能力顯得是那樣微不足道,認知能力取代了知識資訊儲備成為了更為稀缺的資源,構建起人與人之間新的壁壘。

如果此時還順從頑固不化的基因,繼續思維懶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會導致什麼結果?

我想結果大概也很容易預測——我們將無法享受到知識增長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好處,至多維持目前水準的生活品質,甚至被淹死在資訊的洪荒之中,焦慮無助、不知所措。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想得到與過去不同的結果,就必須做一些與過去不同的事情,而這些不一樣首先要體現在認知層面。

4

“深度思考”才能帶來“認知升級”,從而成為“高品質勤奮者”

談到“深度思考”,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死生亦大矣,這段話用事關生死的極端描述強調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說服力。

我們都知道《孫子兵法》,在這部被譽為“兵學聖典”一書的“軍行篇”中有這麼一句: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意思是說,在兩軍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努力收集一切管道的資訊,充分評估當下態勢,殫精竭慮地質問己方一切的隱患和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後在腦海裡推測、模擬戰爭可能的走勢,利用現存資源來精心籌畫出解決方案。

等到這所有工作都就緒,雙方真正踏上戰場的時候,才能將一切了然於心而胸有成竹,這仗才會有勝算。

由此可見,對於精心準備的一方,戰爭的大部分工作在戰前就在深度思考的頭腦裡完成了,上戰場打仗只不過是一個例行公事般的存在,勝負的天平早已傾斜。

寫到這裡,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奮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我給出的答案是——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

而至於如何深度思考,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嘗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

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奮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質”的標籤,過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質生活。

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空想家

文/諸葛鉉烈

人們總是期盼機遇。有的人陷入辛德瑞拉般地幻想中期待機遇砸中自己,有的人做好一切準備,認為機遇一定會到來。不過我的想法稍有不同,儘管許多人將機遇視為積極正面的一種,而我認為機遇既非消極,也非積極,它只是一個開始。

每個瞬間都有不同的狀況發生,面對這些狀況,我們都要做出選擇,這就是生活。不論這些瞬間幸福與否,它本身就是一種契機,如何詮釋這種契機,將決定它會成為機遇,還是不愉快的回憶。而詮釋契機,主要由我們自身的狀態來決定。

即所有契機能否成為機遇,取決於準備好的我們如何去詮釋它。

如果當時沒有認同接受自我,我身上發生的兩件事一定會成為不愉快的回憶。這兩件事都與聽課有關,雖然事件的開始不太愉快,但最後都變成了我的機遇。

第一件事與線上學習課程有關。當時還沒找到人生方向的我逞強好勝,制定了每週三天的課程表。我們專業的課程一般為每週四天,週五、六、日或者週六、日、週一休息。不過好勝的我試圖把課程壓縮到兩天。

當然考慮到學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制定了包括兩節線上學習課程在內的三天課程表。選擇這兩節線上學習課程,只是為了符合我的課程表,實際上我對這門課程完全不感興趣。這門線上學習課程的名字是“歐洲人的生活與文化”。大約有四百多名學生選擇了這門課,因為是線上課程,所以老師與學生互相看不到對方。

事情就發生在這門課上。有一次我提交網上作業時,將“教授”寫成了“教授者”。教授看到後,認為這是朝鮮話,不能這樣寫,批示讓我下次別這麼用,並給我的作業打了最低分。

因為用了“教授者”一詞就得了最低分,這讓我難以接受。《鬥山百科辭典》中就有“教授者”一詞,那麼《鬥山百科辭典》是朝鮮出版的嗎?而且在稱呼職業時,我們一般不會在醫生、律師後面加敬語,而是直接稱呼醫生、律師。教授也是一種職業的代稱,因此可以直接說“教授”或者“教授者”,不必在其後加敬語。在韓國,一定要在後面加敬語的只有“師父”一詞而已。我將這些內容發到了學校論壇,由此引發了我和授課教授的一場網路大戰。

他回復道:“像你這樣目中無人的學生我從未見過。”

怒火中燒的我在網上公開反擊了他。說實話,這是我年輕時發生的事情,我承認當時的我很不成熟。但至今我不認為我的想法有錯誤。

“那是因為您之前沒看到什麼像樣的呢!就讓我展示給您看吧,希望您的評分能夠客觀。”

回復後我一直在後悔,畢竟這門課有2分的學分,和教授的關係變僵勢必會影響學分。不過,前不久我已經意識並承認真正的自我就是即使樹敵無數也要暢所欲言,所以我認為這樣的舉動更像自己。

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之後的行動。我認為維持自我所需要的基本是“能力”。沒有能力,只會是以卵擊石,被人嘲笑。我決心在這門課上一定要實踐我所說的話。能力將決定我所說的話到底是自信還是自負。之後的我也一直用能力來定義自信與自負。

區分自信與自負的不是態度,而是能力。

我一改對這門課漫不經心的態度,開始認真地聽講,對每週佈置的作業慎重對待。後來發生的事情我至今記憶猶新,教授讓提交最後一次作業,要求我們在所學內容中選擇一個進行深度剖析,以報告的形式交給他,字數為A4紙5頁以上。別的學生都大概寫了5~10頁左右的作業,而我寫了85頁的word文檔,以及147頁的PPT演講文。而且,我沒有通過電腦搜集相關資料,而是通過查閱論文、專業書籍,以及直接找到教授詢問後搜集到的資料。

在馬不停蹄忙了一周後,我終於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了作業。在網上看到我提交的作業,許多人回復道:“這是賭上了人生啊。”“謝謝你這麼晚交作業,如果事先看到這個,估計我們都交不了作業了。”

這門課結束後,教授在留言板上寫了這樣一行字:“嘖嘖嘖,諸葛鉉烈學生,你在410名學生中得了第一名。祝賀你,希望日後你也能保持這份熱情。”

這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它變成了一種機遇。因為它是我承認自我後發生的第一件事。

這件事以後,我變得更加自信,“要銘記現在的態度,以後像我,像諸葛鉉烈一樣生活”。

正如前文所說,機遇並不是“天降之喜”,而是把“做好準備的人遇到的無數契機”進行精雕細琢後的作品。

如果說第一件事情讓我意識到信任的可能性,那麼第二件事則是我改變人生的分水嶺。經常有人說我是問題青年,確實我像問題青年一樣經常有許多問題。但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我才能一步一步爬到現在的位置。

第二件事情同樣發生在課堂上。二十五歲那年,我第一次聽專業課。當我的同齡人為畢業就業做準備時,我才開始走進課堂。專業課的名字是“廣告策劃論”,我們學校廣告傳播系的教育理念是“培養策劃人”。這門課是培養廣告策劃人最基礎的階段,能幫助學生瞭解廣告策劃。

基於這樣的目的,這門課的教學計畫就是“自主進行品牌廣告策劃”。這時的我雖然已經認識並接受了自我,但還沒確定廣告是否是我將來想走的路。

正好我看到某個航空公司的相關資料,於是我決定針對這家航空公司進行廣告策劃。當時的我對於廣告策劃的專業知識瞭解甚少,不過我認為策劃是說服他人的工具,而說服這件事任何人都能夠做到。我只要找到能讓大家產生共鳴的故事,就能策劃好一個廣告。

經過調查,我發現這家航空公司是韓國首屈一指的航空公司,在世界也頗具競爭力。我認為,這種大公司與品質相比,應該更想宣傳其品牌的價值。於是我製作並遞交了一份關於航空公司品格魅力的廣告策劃書。

事情發生在我提交策劃書之後。上課時,教授將我的策劃書放在大螢幕上進行說明。這是一門有一百四十名學生聽講的課程。在一百四十名學生中唯獨將我的拿出來公開講解,看著仔細對我的策劃書進行講解的教授,我不由生出一種想法:“難道我是廣告天才嗎?”等說明完畢,教授問大家這份策劃書該打幾分。

上課時間學生們最為安靜的時候,大概就是聽到問題的時候吧。當時可容納一百四十名學生的大教室一片沉默,過了一會兒有聲音打破了沉默。

“這份策劃書應該是零分。”

那一瞬間我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也許我把一百分聽成了零分?

“這份策劃書完全沒有涉及STP要素(Segmentation市場細分,Targeting目標市場,Positioning市場定位)。也就是沒有目標。而且還能看出,這份策劃書對企業SWOT(Strength優勢,Weakness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threats威脅)的分析不太充分。用波士頓矩陣分析該品牌,可以得知它的業務為奶牛型業務。然而該策劃書中完全沒有提到要改變業務框架的理論依據。這種稱不上是一份策劃書。”

這個學生的話給了我三重打擊。最先打擊到的是我的無知。與策劃書打零分相比更可怕的是,無知的我根本無法反擊這個學生的觀點。我對專業知識的瞭解少得可怕。

第二個打擊的是我的羞恥心。當時我交往的女朋友比我小五歲。正好她那天有時間陪我一起聽課。女朋友聽到應該打零分的話後,變得驚慌不知所措。身為男人,我覺得非常羞恥。

第三個打擊的是我的反抗心理。認為想要保持本心,就要認同真正的自我,為此決心提高能力的我,自尊心被擊打得粉碎。就像花兒在綻放前被山風搖曳,被遊客踐踏般,我還未證明自己,就遭到了否定。當時我對廣告的興趣並不大,但也許是因為女朋友在旁邊,也許是打擊到了我想炫耀的心理,也許是對曾經不學無術的我感到羞愧,在那一刻我感到無地自容。

如果沒有第三個打擊,也許這件事以後會成為我酒桌上不愉快的談資。也許在課後我會找到那名女生,要求她對胡說八道的話道歉,可能我會聽到她充滿內疚的道歉,也有可能她會理直氣壯地反駁我,與我大吵一架。不過我認為能在一百四十名學生面前這麼評論另一名學生的人,是不會輕易道歉的。她是後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如果我要求她道歉,會讓我變得更加尷尬。

幸好這事發生在我認識並接受自我之後,因此這件事並沒有以不愉快的回憶收場,反而成為促使新的變化的導火索。下課後,我對不知所措看向我的女朋友說:“等著吧,這學期我一定會超過她。”

以這個狂妄的決心為起點,我開始了新的征程。

這件事情本身沒有任何意義,而是我對這件事的態度和觀點決定了它的價值。相同的一件事,我的態度與觀點不同,帶來的結果也不同。慶倖於我認同並接受了自我,這件事才得以成為我人生最大的一次機遇。(摘自《我不過別人別定的生活》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11月)

作者簡介:諸葛鉉烈,出生於1983年,暢銷書作家,著有《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諸葛鉉烈是廣告專業出身,是一個喜歡與人溝通交流的廣告狂人,曾經43次在比賽中獲獎,並在2011年獲得了由韓國總統親自頒發的“大韓民國人才獎”。被譽為是最受歡迎、最年輕的人生導師。他憑藉自己的實力加入了韓國首屈一指的廣告公司。但是,後來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他毅然辭掉了優越的工作,成立了教育諮詢公司。現在的他身份多樣,既從事寫作工作,出版過多本隨筆和小說,也是向人們講述故事的演講者。此外,他更是夢想新世界的背包旅行家。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進化史上絕對長的時間內,人類都沒有被賦予過多深度思考的任務,原因很簡單,光是應激反應就足以解決掉過去95%以上的問題了。

但是讓基因萬萬沒想到的是,人類的進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讓我們從遠古穿越到現在,那麼目力所及,現在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變化,急劇的變化,非常急劇的變化!

事實上,變化早已經成為了我們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識,這種越來越快的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資訊的指數級發展,從資訊的承載方式上亦可見一斑——從甲骨、竹簡、羊皮卷、印刷紙,一直到理論上無限大的虛擬存儲空間。

對於這種資訊瘋狂蔓延所引發的知識洪荒,每個人可憐的認知能力顯得是那樣微不足道,認知能力取代了知識資訊儲備成為了更為稀缺的資源,構建起人與人之間新的壁壘。

如果此時還順從頑固不化的基因,繼續思維懶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會導致什麼結果?

我想結果大概也很容易預測——我們將無法享受到知識增長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好處,至多維持目前水準的生活品質,甚至被淹死在資訊的洪荒之中,焦慮無助、不知所措。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想得到與過去不同的結果,就必須做一些與過去不同的事情,而這些不一樣首先要體現在認知層面。

4

“深度思考”才能帶來“認知升級”,從而成為“高品質勤奮者”

談到“深度思考”,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死生亦大矣,這段話用事關生死的極端描述強調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說服力。

我們都知道《孫子兵法》,在這部被譽為“兵學聖典”一書的“軍行篇”中有這麼一句: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意思是說,在兩軍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努力收集一切管道的資訊,充分評估當下態勢,殫精竭慮地質問己方一切的隱患和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後在腦海裡推測、模擬戰爭可能的走勢,利用現存資源來精心籌畫出解決方案。

等到這所有工作都就緒,雙方真正踏上戰場的時候,才能將一切了然於心而胸有成竹,這仗才會有勝算。

由此可見,對於精心準備的一方,戰爭的大部分工作在戰前就在深度思考的頭腦裡完成了,上戰場打仗只不過是一個例行公事般的存在,勝負的天平早已傾斜。

寫到這裡,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奮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我給出的答案是——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

而至於如何深度思考,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嘗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

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奮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質”的標籤,過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質生活。

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空想家

文/諸葛鉉烈

人們總是期盼機遇。有的人陷入辛德瑞拉般地幻想中期待機遇砸中自己,有的人做好一切準備,認為機遇一定會到來。不過我的想法稍有不同,儘管許多人將機遇視為積極正面的一種,而我認為機遇既非消極,也非積極,它只是一個開始。

每個瞬間都有不同的狀況發生,面對這些狀況,我們都要做出選擇,這就是生活。不論這些瞬間幸福與否,它本身就是一種契機,如何詮釋這種契機,將決定它會成為機遇,還是不愉快的回憶。而詮釋契機,主要由我們自身的狀態來決定。

即所有契機能否成為機遇,取決於準備好的我們如何去詮釋它。

如果當時沒有認同接受自我,我身上發生的兩件事一定會成為不愉快的回憶。這兩件事都與聽課有關,雖然事件的開始不太愉快,但最後都變成了我的機遇。

第一件事與線上學習課程有關。當時還沒找到人生方向的我逞強好勝,制定了每週三天的課程表。我們專業的課程一般為每週四天,週五、六、日或者週六、日、週一休息。不過好勝的我試圖把課程壓縮到兩天。

當然考慮到學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制定了包括兩節線上學習課程在內的三天課程表。選擇這兩節線上學習課程,只是為了符合我的課程表,實際上我對這門課程完全不感興趣。這門線上學習課程的名字是“歐洲人的生活與文化”。大約有四百多名學生選擇了這門課,因為是線上課程,所以老師與學生互相看不到對方。

事情就發生在這門課上。有一次我提交網上作業時,將“教授”寫成了“教授者”。教授看到後,認為這是朝鮮話,不能這樣寫,批示讓我下次別這麼用,並給我的作業打了最低分。

因為用了“教授者”一詞就得了最低分,這讓我難以接受。《鬥山百科辭典》中就有“教授者”一詞,那麼《鬥山百科辭典》是朝鮮出版的嗎?而且在稱呼職業時,我們一般不會在醫生、律師後面加敬語,而是直接稱呼醫生、律師。教授也是一種職業的代稱,因此可以直接說“教授”或者“教授者”,不必在其後加敬語。在韓國,一定要在後面加敬語的只有“師父”一詞而已。我將這些內容發到了學校論壇,由此引發了我和授課教授的一場網路大戰。

他回復道:“像你這樣目中無人的學生我從未見過。”

怒火中燒的我在網上公開反擊了他。說實話,這是我年輕時發生的事情,我承認當時的我很不成熟。但至今我不認為我的想法有錯誤。

“那是因為您之前沒看到什麼像樣的呢!就讓我展示給您看吧,希望您的評分能夠客觀。”

回復後我一直在後悔,畢竟這門課有2分的學分,和教授的關係變僵勢必會影響學分。不過,前不久我已經意識並承認真正的自我就是即使樹敵無數也要暢所欲言,所以我認為這樣的舉動更像自己。

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之後的行動。我認為維持自我所需要的基本是“能力”。沒有能力,只會是以卵擊石,被人嘲笑。我決心在這門課上一定要實踐我所說的話。能力將決定我所說的話到底是自信還是自負。之後的我也一直用能力來定義自信與自負。

區分自信與自負的不是態度,而是能力。

我一改對這門課漫不經心的態度,開始認真地聽講,對每週佈置的作業慎重對待。後來發生的事情我至今記憶猶新,教授讓提交最後一次作業,要求我們在所學內容中選擇一個進行深度剖析,以報告的形式交給他,字數為A4紙5頁以上。別的學生都大概寫了5~10頁左右的作業,而我寫了85頁的word文檔,以及147頁的PPT演講文。而且,我沒有通過電腦搜集相關資料,而是通過查閱論文、專業書籍,以及直接找到教授詢問後搜集到的資料。

在馬不停蹄忙了一周後,我終於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了作業。在網上看到我提交的作業,許多人回復道:“這是賭上了人生啊。”“謝謝你這麼晚交作業,如果事先看到這個,估計我們都交不了作業了。”

這門課結束後,教授在留言板上寫了這樣一行字:“嘖嘖嘖,諸葛鉉烈學生,你在410名學生中得了第一名。祝賀你,希望日後你也能保持這份熱情。”

這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它變成了一種機遇。因為它是我承認自我後發生的第一件事。

這件事以後,我變得更加自信,“要銘記現在的態度,以後像我,像諸葛鉉烈一樣生活”。

正如前文所說,機遇並不是“天降之喜”,而是把“做好準備的人遇到的無數契機”進行精雕細琢後的作品。

如果說第一件事情讓我意識到信任的可能性,那麼第二件事則是我改變人生的分水嶺。經常有人說我是問題青年,確實我像問題青年一樣經常有許多問題。但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我才能一步一步爬到現在的位置。

第二件事情同樣發生在課堂上。二十五歲那年,我第一次聽專業課。當我的同齡人為畢業就業做準備時,我才開始走進課堂。專業課的名字是“廣告策劃論”,我們學校廣告傳播系的教育理念是“培養策劃人”。這門課是培養廣告策劃人最基礎的階段,能幫助學生瞭解廣告策劃。

基於這樣的目的,這門課的教學計畫就是“自主進行品牌廣告策劃”。這時的我雖然已經認識並接受了自我,但還沒確定廣告是否是我將來想走的路。

正好我看到某個航空公司的相關資料,於是我決定針對這家航空公司進行廣告策劃。當時的我對於廣告策劃的專業知識瞭解甚少,不過我認為策劃是說服他人的工具,而說服這件事任何人都能夠做到。我只要找到能讓大家產生共鳴的故事,就能策劃好一個廣告。

經過調查,我發現這家航空公司是韓國首屈一指的航空公司,在世界也頗具競爭力。我認為,這種大公司與品質相比,應該更想宣傳其品牌的價值。於是我製作並遞交了一份關於航空公司品格魅力的廣告策劃書。

事情發生在我提交策劃書之後。上課時,教授將我的策劃書放在大螢幕上進行說明。這是一門有一百四十名學生聽講的課程。在一百四十名學生中唯獨將我的拿出來公開講解,看著仔細對我的策劃書進行講解的教授,我不由生出一種想法:“難道我是廣告天才嗎?”等說明完畢,教授問大家這份策劃書該打幾分。

上課時間學生們最為安靜的時候,大概就是聽到問題的時候吧。當時可容納一百四十名學生的大教室一片沉默,過了一會兒有聲音打破了沉默。

“這份策劃書應該是零分。”

那一瞬間我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也許我把一百分聽成了零分?

“這份策劃書完全沒有涉及STP要素(Segmentation市場細分,Targeting目標市場,Positioning市場定位)。也就是沒有目標。而且還能看出,這份策劃書對企業SWOT(Strength優勢,Weakness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threats威脅)的分析不太充分。用波士頓矩陣分析該品牌,可以得知它的業務為奶牛型業務。然而該策劃書中完全沒有提到要改變業務框架的理論依據。這種稱不上是一份策劃書。”

這個學生的話給了我三重打擊。最先打擊到的是我的無知。與策劃書打零分相比更可怕的是,無知的我根本無法反擊這個學生的觀點。我對專業知識的瞭解少得可怕。

第二個打擊的是我的羞恥心。當時我交往的女朋友比我小五歲。正好她那天有時間陪我一起聽課。女朋友聽到應該打零分的話後,變得驚慌不知所措。身為男人,我覺得非常羞恥。

第三個打擊的是我的反抗心理。認為想要保持本心,就要認同真正的自我,為此決心提高能力的我,自尊心被擊打得粉碎。就像花兒在綻放前被山風搖曳,被遊客踐踏般,我還未證明自己,就遭到了否定。當時我對廣告的興趣並不大,但也許是因為女朋友在旁邊,也許是打擊到了我想炫耀的心理,也許是對曾經不學無術的我感到羞愧,在那一刻我感到無地自容。

如果沒有第三個打擊,也許這件事以後會成為我酒桌上不愉快的談資。也許在課後我會找到那名女生,要求她對胡說八道的話道歉,可能我會聽到她充滿內疚的道歉,也有可能她會理直氣壯地反駁我,與我大吵一架。不過我認為能在一百四十名學生面前這麼評論另一名學生的人,是不會輕易道歉的。她是後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如果我要求她道歉,會讓我變得更加尷尬。

幸好這事發生在我認識並接受自我之後,因此這件事並沒有以不愉快的回憶收場,反而成為促使新的變化的導火索。下課後,我對不知所措看向我的女朋友說:“等著吧,這學期我一定會超過她。”

以這個狂妄的決心為起點,我開始了新的征程。

這件事情本身沒有任何意義,而是我對這件事的態度和觀點決定了它的價值。相同的一件事,我的態度與觀點不同,帶來的結果也不同。慶倖於我認同並接受了自我,這件事才得以成為我人生最大的一次機遇。(摘自《我不過別人別定的生活》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11月)

作者簡介:諸葛鉉烈,出生於1983年,暢銷書作家,著有《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諸葛鉉烈是廣告專業出身,是一個喜歡與人溝通交流的廣告狂人,曾經43次在比賽中獲獎,並在2011年獲得了由韓國總統親自頒發的“大韓民國人才獎”。被譽為是最受歡迎、最年輕的人生導師。他憑藉自己的實力加入了韓國首屈一指的廣告公司。但是,後來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他毅然辭掉了優越的工作,成立了教育諮詢公司。現在的他身份多樣,既從事寫作工作,出版過多本隨筆和小說,也是向人們講述故事的演講者。此外,他更是夢想新世界的背包旅行家。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