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蔣勳:你若自信,何須比較


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的一篇勵志文章:你若自信,何須比較 一味跟他人比,遲早會走向“物化” 人有時候也很奇怪,會倚靠外在的東西,
讓自己有信心。 譬如說我小時候,大部分的孩子經濟條件不好,營養也不好。但有一個同學長得特別高大、壯碩,他走起路來就虎虎生風,特別有信心。 人類的文明很有趣,慢慢發展下來,你會發現,人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個比較成熟、比較豐富的文化支持。 譬如說我雖然很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靈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特殊技能。我很期盼有這樣的一種社會,這樣的文化出現,讓每一個人有他自己不同的價值。 我們的社會的確已經在走向多元,舉例來說,現在有很多地方都要求“無障礙空間”的設計。我小時候哪裡有這種東西?殘廢就殘廢嘛。
可是我們現在也不用這樣的稱呼了,因為他並沒有廢。 這不只是一個名稱的改變,而是人們重新思考,過去所做的判斷對不對?過去的殘就是廢,就是沒有用的人,但現在發現他不是,他可能有其他很強的能力可以發展出來。 這就是多元社會一個最大的基礎,人不是被制化的。 制化,就是用英文分數、數學分數就決定這個學生好或不好。不把人制化,才能讓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機會被發現,豐富他的自信。 我們的社會是慢慢地往這一個方向在走,但同時有一些干擾,例如重商主義、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又會讓多元趨向單一。單一化之後,就會出現這樣的聲音:“考上大學有什麼用,歌手接一個廣告就有數百萬人口袋,
那才實在。” 所以,價值的單一化,是我們所擔心的。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每一個角色都有他自已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過程,每個人都能夠滿足於他所扮演的角色。這個觀念在歐洲一些先進國家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他們長期以來重視生命的價值,所以他們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上。 “夠了”的快樂哲學 許多人喜歡比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裝,開的車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誰的課,看了哪一本書。聽起來是不同的比較,精神的比較好像比物質的比較還高尚,其實不一定。 我認為,有比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
他可能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羡慕、敬佩,進而歡喜讚歎,但他回過頭來還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就像宗教或哲學裡所謂的“圓滿自足”,無欲無貪,充分地活在快樂的滿足中。 這和“禁欲”不一樣。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時間內,要人做到“無欲無貪”,所以提倡禁欲。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讓你在欲望裡面,瞭解什麼是欲望,然後你會得到釋然,覺得自在,就會有新的快樂出來,這叫做圓滿自足。 西方的工業革命比我們早,科技發展比我們快,所以他們已經過了那個比較、欲求的階段,反而回來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會覺得賺的錢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別人低賤,也不會一窩蜂地模仿別人,
複製別人的經驗。在巴黎從來不會同時出現四千多家蛋塔店,這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可是,你會在城市的某一個小角落,聞到一股很特別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調出來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裡喝咖啡,二十年後,你還是會在那裡喝咖啡,看著店主人慢慢變老,卻還是很快樂地在那裡調製咖啡。 這裡面一定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滿足感吧! 我覺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樂就是可以找回這麼多人的自信。每一個角落都有一個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靜靜的,不想去驚擾別人似的。 譬如霜淇淋店的老闆,他賣沒有牛奶的霜淇淋,幾十年來店門前總是大排長龍。但他永遠不會想說多開幾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種“夠了”的感覺,
那個“夠了”是一個很難的哲學:我就是做這件事情,很開心,每一個吃到我霜淇淋的人也都很快樂,所以,夠了。 這種快樂是我一直希望學到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