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哲理故事

等著老闆發工資,沒想到被開除了

等著老闆發工資,沒想到被開除了

從前,有一個賣水果的攤子,老闆因為年歲大了,無法久站招呼客人,於是就貼條子征店員。

過了幾天,來了一個年輕男子,問老闆一個月要用多少錢請他來幫忙,老闆笑著說:“我們這小攤子生意,哪裡付得出月薪,當然是看你的努力,一天能賣多少水果,收到的錢就給你十分之一,每天領現”

年輕人聽了,上下打量眼前這個破舊攤子,就臭著臉說不行,這太沒保障了,說完掉頭就走。

過了幾天,又來了一位小夥子,問老闆薪水怎麼算,老闆又把領日薪的話說了一遍,這位小夥子聽了也想了一下,

又問:“日領月領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這水果攤一個月收入大概多少啊?”老闆說水果有分季節,生意也有淡旺季,好的話可收五萬元,不好的話可能只有一萬元。小夥子聽了破口大駡,說這種生意做一輩子也得不到榮華富貴,只有笨蛋才會來賣水果。同樣的,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幾天,又來了一位小男孩,問老闆薪水怎麼算,老闆同樣是說領日薪。小男孩聽了就笑了笑,對老闆說,可不可以在節日和週末時,把日薪的抽成比例調高,領當日收入的十分之二,如果當天收入超過一萬元,就領十分之三,如何?老闆哈哈大笑摸著小男孩的頭說:“你真聰明,還知道節日和週末的生意比較好,就按照你所說的去做吧!不過,

就算是節日或週末,營業收入要超過一萬元,可不容易啊!”就這樣,小男孩開始用清水把水果都洗一遍,然後每天不停地變換水果的位置,節日或週末時,就貼出幾張海報,寫著消費滿一千元就送一百元的水果,任憑顧客挑選。想不到第一個月,小男孩就領到了三萬元以上的薪水,等於平均日薪一千元以上。

水果攤老闆雖然付出了不少薪水給小男孩,但他也樂得每天坐在搖椅上,看小男孩跑進跑出的,為他賺進比以前更多的鈔票。

幾年後,小男孩賺了不少錢,就把老闆的水果攤買下來,經過他的巧思,設計出更多促銷方案,生意比以前又更好,利潤當然也更高,於是他立刻開了第二家店,過幾個月又開第三家店,

等到小男孩長大成人時,他已經成為億萬富翁,不到三十歲就擁有了榮華富貴。

根據調查,全世界的上班族,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不滿意老闆給的薪水,即使知道老闆的生意下滑,收入減少,這些人仍然主張老闆要付更多的薪水。很顯然的,這百分之七十的人,就是第一個來應徵水果店的年輕人。他們要的只是一份保障,不管他們是否有全力去工作,或者他們的上班是否真的有幫到老闆,他們就是要老闆給自己一個穩定且不能打折扣的死薪水。

此外,我們相信,在這百分之七十的上班族中,也有不少是第二個來水果店找工作的小夥子,這類的上班族,都以為天底下的老闆,一生下來口袋裡就塞著一堆榮華富貴,

住豪宅開好車吃美食,如果老闆不多分點好處給你,就是小氣吝慳,或心胸狹隘的守財奴,因此,只要工作一段時間,發現老闆不是很大方,或者感覺自己從事的產業沒有發展前景,就立刻跳船走人,結果就是不停換工作,然後,不停地在新老闆面前咒駡舊老闆的小氣和不是,直到老邁,還是找不到榮華富貴。

天底下沒有一個老闆,會送你榮華富貴的,老闆能給你的只有“機會”,你只有掌握手上的機會,為老闆增加收入,為公司賺到更多利潤,你才能反過來借用公司和老闆的資源,讓自己的船因為公司的水漲而跟著高升。

不管你是做什麼職業!賣水果或賣茶葉,是做熱門或冷門產業,只要你能想通這個道理,你就能像小男孩一樣!

閻王和窮鬼的對話,看後驚呆了

眼見逃荒的人越來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財產,一袋紅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隊伍中來。

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餓得只剩一口氣的父子二人,父親背上也背著一個很重的袋子。

那人見老六背著那麼多紅薯,便向老六討要一個給孩子吃,老六不肯。

那人便說:你賣給我行嗎?說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銀子全倒在地上。

老六的眼睛直了,因為他窮了一輩子,做夢都沒見過這麼多銀子。

老六背著一袋銀子上路了,他怕那父子二人反悔,加快了腳步往前趕。

幾天後,老六再也走不動了,因為他一路上買不到任何東西吃。

買他紅薯的父子二人,很快就趕上了他。

老六望著那個男人背上的紅薯,

開始後悔了,他走上前去要把紅薯買回來,那人無論如何也不肯賣。

老六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抱著他的銀子,在饑餓中死去……

老六去見閻王。

閻王說:本想給你一個發財的機會,沒想到卻要了你的命。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呀!

老六說:我前世窮怕了,今生不想再當窮人了。

閻王說:其實你前世也命不該窮,那紅薯只要賣一半,也就不叫窮了,誰叫你全部賣了呢?今生的事,好說。我且問你,今生你有兩個去向,一個去向是一萬個人供養你一人,另一個去向是你一個人供養一萬個人,你願意走哪條路?

老六一聽,不加思索就答道:肯定是一萬個人供養我一個人了!然後,千恩萬謝地高興而去。

30年後,老六又回到閻王面前,大說閻王騙他。

閻王笑道:怎麼就說我騙你呢?

老六說:聽了您的話,我做了一輩子的乞丐。

閻王說:那就對了!一萬個人供養一個人,指的就是乞丐呀!你不能怪我,只能怪你自己貪心!

老六一聽,便對閻王說:閻王老爺,我接下來的一世,求您一定得讓我過點好日子啊!

閻王說:這個好說,現在有兩份好差事:一份是看守一座金山,一份是看守一片土地,你選哪份呢?老六這回仔細地想了想,覺得還是看守金山的好。

閻王看著老六遠去的背影說:這人生就是個窮命啊!眾小鬼問為什麼?閻王說:這看守一片土地的差事,實際上是在一個地方當個大官;而那個看守一座金山的差事,實際上是當只老鼠,守一座穀倉啊!

生活,是你自己過出來的。同樣的路,有人漫步,有人奔跑,有人駕車……方式不同,結果就會不同。同樣的命運,有人笑著抗爭,有人哭著哀求,有人靜默地承受……態度不同,結果就會相異。沒有誰能規定你的生活模式,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人,性格不同,選擇就不同;選擇不同,命運就跟著不同。

十八隻狐狸,十八種心態,十八種結果,你是哪一隻?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1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只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2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只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3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復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4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駡,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于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5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只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6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7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這只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第8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只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9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10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準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這只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11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這只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12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13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洩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14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嚮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第15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沒有破口大駡,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歎,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

第16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這只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17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行!”

這只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18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只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心態這東西說不準,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小小淺顯的道理,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了,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閻王笑道:怎麼就說我騙你呢?

老六說:聽了您的話,我做了一輩子的乞丐。

閻王說:那就對了!一萬個人供養一個人,指的就是乞丐呀!你不能怪我,只能怪你自己貪心!

老六一聽,便對閻王說:閻王老爺,我接下來的一世,求您一定得讓我過點好日子啊!

閻王說:這個好說,現在有兩份好差事:一份是看守一座金山,一份是看守一片土地,你選哪份呢?老六這回仔細地想了想,覺得還是看守金山的好。

閻王看著老六遠去的背影說:這人生就是個窮命啊!眾小鬼問為什麼?閻王說:這看守一片土地的差事,實際上是在一個地方當個大官;而那個看守一座金山的差事,實際上是當只老鼠,守一座穀倉啊!

生活,是你自己過出來的。同樣的路,有人漫步,有人奔跑,有人駕車……方式不同,結果就會不同。同樣的命運,有人笑著抗爭,有人哭著哀求,有人靜默地承受……態度不同,結果就會相異。沒有誰能規定你的生活模式,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人,性格不同,選擇就不同;選擇不同,命運就跟著不同。

十八隻狐狸,十八種心態,十八種結果,你是哪一隻?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1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只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2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只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3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復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4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駡,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于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5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只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6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7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這只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第8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只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9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10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準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這只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11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這只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12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13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洩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14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嚮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第15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沒有破口大駡,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歎,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

第16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這只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17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行!”

這只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18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只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心態這東西說不準,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小小淺顯的道理,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了,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