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存在感從來不是爭取來的,越想爭取越得不到


越是想爭取存在感的人,越是得不到它,因為存在感從來不是爭取來的

作者:陸雞雞(十八線編劇)

1、

越想爭取存在感,越是得不到它,這是我由衷的體會。

初中時的我自卑而懦弱,成績差、體育差、甚至有點口吃。看到同齡的女孩子就臉紅,低著頭什麼都不敢說。關鍵眼神還不敢與她們對視。我記得印象裡最深的一件事是:下課班裡一個女生很大聲地喊我名字,我朝她那兒看去,但和她眼神接觸的那一瞬間,我內向的性格使我低下了頭。

是的,那時候我連正眼瞧她都做不到。

她見狀,笑哈哈地同周圍人講:“你們瞧,他狗眼看人低。”

我被這句話刺激得不輕,垂頭喪面地離開了教室,什麼都沒說。

這樣的痛苦,也只有內向的靈魂才能懂。

從那以後,我便想在同學堆裡極力表現自己,不管採取什麼辦法。

那時候還沒有存在感這種高級語彙,我只知道我一定要引起別人的注意,至少不能讓他們看扁我。像我這麼平庸的人,

如果自己再不付出任何努力,放在一群人裡簡直跟穿了隱形衣沒有區別。

後來我做過哪些事情呢?我知道我說出來一定會讓你笑話我。

有一回,學校裡搞藝術節的活動,所有班級都必須用藝術品加以點綴。班主任接到這個任務之後,向班級裡的同學徵集各種藝術品。提到世界名畫的時候,班主任在講臺上問了半天,台下沒有人回應。我忽然想起來家裡床底下有一幅模擬的《向日葵》,

立馬舉起了手。

在全班同學面前,班主任表揚了我,並且詢問我明天是否可以帶來為班級做貢獻,藝術節辦完會如期歸還,我爽快地答應了。

回家之後,我到床底下去翻,結果翻了半天沒翻到,一問我媽才知道送人了。

當時我就趴在床上哭了,但沒有辦法,沒有就是沒有。那一晚我在床上翻來覆去,想著第二天該如何度過。

吹出去的牛逼,總要還的。第二天我的慘狀可想而知... ...

有時候,同班同學下課在討論新出的單機遊戲,我為了找點存在感當然也要過去湊熱鬧。結果聽了半天,硬是半句話都說不上來,他們說的名詞都是遊戲玩家才懂的,我這種外行根本插不了嘴,只能陪著瞎摻和。

春遊或者秋遊,大家都會帶很多零食。為了體現我個人品味的獨特,我會買去進口商店買一些死貴死貴的進口零食。上面除了生產日期,印的都是外文。

當我在旅遊大巴上掏出進口零食時,周圍人都會眼前一亮,手一個個伸過來要嘗。我假裝熱情的樣子,一個個分給他們吃,直到零食袋裡什麼都不剩。我滿不在乎地把零食袋收起,看著周圍人咀嚼著的嘴,我還在想那零食究竟是什麼滋味的。

課堂上有很多知識我只是略懂一二,卻會搶著回答,因為我知道答對了在同學面前會顯得很威風。可三腳貓的功夫終究經不起考驗,老師幾個反問便把我的立論擊得潰不成軍。每次老師上課問“這道題有誰會?”的時候,我都會舉手站起來,好像還自帶鎂光燈的效果。但是在經過老師檢驗之後,我最終都會灰頭土臉地坐下。

2、

在經過漫長歲月的沉澱之後,我才感受到了我的失敗。一個鬱鬱不得志的孤獨患者,拼命向外界證明自己,卻遲遲未能得到他人的認可。

在對存在感的癡心妄想中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

後來我開始對自己過往的行為進行反思,也對“存在感”這個概念進行反思。

存在感是什麼?是企圖被其他人群所注意而產生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滿足。

但是如何才能被人注意呢?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嘩眾取寵,另一種是靠實力說話。

我顯然屬於前者。

我想我當時會做出那些行為,背後的動機來源於兩個因素:

1、作為內向的人,急於尋求外界認可;

2、虛榮心作祟,妄圖得到與自己實力不匹配的表揚。

這兩句話儘管很簡單,但卻能夠完美概括出浮躁心態背後的心理機制。

那麼,為什麼對於存在感的訴求會落空?

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

1、沒有與之匹配的實力

我想我過往的行為都驗證了一個道理:只有那些真正擁有實力的人,才能博得眾人的尊重與喜愛。因為那一種存在感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是一種人際間,因為某種特質而相互吸引的結果,同時這種吸引力也會長期地作用於人際關係。

反觀嘩寵取寵的人,他們贏得的往往只是“片刻”的存在感,那種存在感會因為缺乏底氣而隨時面臨崩塌的危險。

在年少時,年紀輕的人難免心浮氣躁,學生想引起老師的注意、男生想引起女生的注意、女生想引起男生的注意、一群人裡總有小部分人想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

這都是人之常情。

但他們忽視了一點,就是想獲得存在感,獲得他人的認可,靠的絕對不是花拳繡腿,靠的是真實的實力。只有通過實力獲得的存在感,才是長期的、有效的。

上文有提及,我青春期那會兒,屬於內向型人格,自卑懦弱,還有點口吃。如果不從正面去改變這種情況,那麼我便永遠無法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我曾經為此做了什麼?

為了矯正口吃,堅持2年每天早上大聲讀演講稿,一字一句口齒清楚、有條有理地說完。

為了改變內向型人格,我強忍著和他人交流的障礙,開始嘗試與他人進行眼神交流,不閃躲。在網上搜各種社會活動參加,做志願者或者義工。高二開始便在外面打零工,地鐵裡發傳單、餐廳裡洗盤子、小賣部做收銀員、展會裡幫忙搬桌子...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當你與人接觸的頻次增多之後,人的“社會屬性”也會不斷增強。情商、交流能力、反應能力、活動能力各方面都會大幅度提升。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從舊書攤裡發現了一本《卡耐基人際關係手冊》,如獲至寶,一直放在枕頭邊上矯正自己各方面的行為。

體育成績差,便嘗試進入健身房,並且養成每天慢跑的習慣。但說實話,健身房還是沒堅持下來一直去,只是慢跑的習慣從未捨棄過。

只有當你真正開始正視缺點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過往的自己弱爆了,而矯正自己朝積極的方向發展,是一件多麼爽的事情!

經過初中和高中的積累,我在剛進大學的時候便申請做班委、同時進入學生會、還參與了校刊的編輯、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

這不是勵志故事,這只是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決定存在感的從來都不是你的喧鬧,而是你的實力。

2、缺乏真實的自我

在追求存在感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為了迎合他人和忽略自我的本性,這都是急功近利與虛榮的心態所致。

是的,我們都很年輕,我們都太希望別人的認可了,都太希望能夠在人海裡找存在感了,哪怕只有一丁點。

因此在追逐的過程中,很容易讓自己的本性壓抑在深處,讓迎合他人的微笑嘴臉處於表面。

我原本以為那樣做也許會行得通,可最後發現壓根就不行。我根本不想和同學討論遊戲,根本不想把零食分給他們吃,根本不願意做那些違心的舉動。

就算我成功捕獲了他人的注意,得到了可憐巴巴的存在感,那又怎麼樣?

那樣的自己,根本連我自己都嗤之以鼻。

我們根本不關注自我,只關注他人。最在意的是別人是否接受自己,從不在意是否自己也讓自己滿意。

其實通過長期的積累,我發現,保持真實的自我也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因為他人的需求而忽略對自我的關照。

你可以多問問自己一些問題:

你這樣做的原因到底是出於迎合他人,還是真實所想?

你這樣做,是否真的快樂?

你確定此刻的你,是真實的你嗎?

不喜歡就漠不關心,喜歡就表達在乎。如果我們因為引起他人注意而違心地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這種存在感是卑微的。

真實在他人面前往往可貴,偽飾永遠是再廉價不過的表演。

關於存在感,還有一點非常有趣:

當你試圖追求存在感的時候,其實已經失去了存在感。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存在感從來不是爭取來的,那麼真正決定它強弱的是什麼?

是一個人的品性、實力、氣場... ...

這些都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從來不是通過短期行為能夠得到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一個人能力優秀,擁有飽滿的內心與充足感,認同真實的自我,有著自己行事的風格與準則,那麼這人的存在感必然是極強的。

一個人如果只是繡花枕頭一包草,哪怕是再華麗的行為、再宏偉的語言,也無法將這個人飽滿地撐起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存在感,那麼便學會忘記這個概念,不必刻意追尋。

你需要做的,是去錘煉自己的能力,同時找回那個被丟在半路上的自己。
延伸閱讀:

你為什麼會被忽視?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老師幾個反問便把我的立論擊得潰不成軍。每次老師上課問“這道題有誰會?”的時候,我都會舉手站起來,好像還自帶鎂光燈的效果。但是在經過老師檢驗之後,我最終都會灰頭土臉地坐下。

2、

在經過漫長歲月的沉澱之後,我才感受到了我的失敗。一個鬱鬱不得志的孤獨患者,拼命向外界證明自己,卻遲遲未能得到他人的認可。

在對存在感的癡心妄想中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

後來我開始對自己過往的行為進行反思,也對“存在感”這個概念進行反思。

存在感是什麼?是企圖被其他人群所注意而產生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滿足。

但是如何才能被人注意呢?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嘩眾取寵,另一種是靠實力說話。

我顯然屬於前者。

我想我當時會做出那些行為,背後的動機來源於兩個因素:

1、作為內向的人,急於尋求外界認可;

2、虛榮心作祟,妄圖得到與自己實力不匹配的表揚。

這兩句話儘管很簡單,但卻能夠完美概括出浮躁心態背後的心理機制。

那麼,為什麼對於存在感的訴求會落空?

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

1、沒有與之匹配的實力

我想我過往的行為都驗證了一個道理:只有那些真正擁有實力的人,才能博得眾人的尊重與喜愛。因為那一種存在感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是一種人際間,因為某種特質而相互吸引的結果,同時這種吸引力也會長期地作用於人際關係。

反觀嘩寵取寵的人,他們贏得的往往只是“片刻”的存在感,那種存在感會因為缺乏底氣而隨時面臨崩塌的危險。

在年少時,年紀輕的人難免心浮氣躁,學生想引起老師的注意、男生想引起女生的注意、女生想引起男生的注意、一群人裡總有小部分人想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

這都是人之常情。

但他們忽視了一點,就是想獲得存在感,獲得他人的認可,靠的絕對不是花拳繡腿,靠的是真實的實力。只有通過實力獲得的存在感,才是長期的、有效的。

上文有提及,我青春期那會兒,屬於內向型人格,自卑懦弱,還有點口吃。如果不從正面去改變這種情況,那麼我便永遠無法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我曾經為此做了什麼?

為了矯正口吃,堅持2年每天早上大聲讀演講稿,一字一句口齒清楚、有條有理地說完。

為了改變內向型人格,我強忍著和他人交流的障礙,開始嘗試與他人進行眼神交流,不閃躲。在網上搜各種社會活動參加,做志願者或者義工。高二開始便在外面打零工,地鐵裡發傳單、餐廳裡洗盤子、小賣部做收銀員、展會裡幫忙搬桌子...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當你與人接觸的頻次增多之後,人的“社會屬性”也會不斷增強。情商、交流能力、反應能力、活動能力各方面都會大幅度提升。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從舊書攤裡發現了一本《卡耐基人際關係手冊》,如獲至寶,一直放在枕頭邊上矯正自己各方面的行為。

體育成績差,便嘗試進入健身房,並且養成每天慢跑的習慣。但說實話,健身房還是沒堅持下來一直去,只是慢跑的習慣從未捨棄過。

只有當你真正開始正視缺點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過往的自己弱爆了,而矯正自己朝積極的方向發展,是一件多麼爽的事情!

經過初中和高中的積累,我在剛進大學的時候便申請做班委、同時進入學生會、還參與了校刊的編輯、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

這不是勵志故事,這只是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決定存在感的從來都不是你的喧鬧,而是你的實力。

2、缺乏真實的自我

在追求存在感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為了迎合他人和忽略自我的本性,這都是急功近利與虛榮的心態所致。

是的,我們都很年輕,我們都太希望別人的認可了,都太希望能夠在人海裡找存在感了,哪怕只有一丁點。

因此在追逐的過程中,很容易讓自己的本性壓抑在深處,讓迎合他人的微笑嘴臉處於表面。

我原本以為那樣做也許會行得通,可最後發現壓根就不行。我根本不想和同學討論遊戲,根本不想把零食分給他們吃,根本不願意做那些違心的舉動。

就算我成功捕獲了他人的注意,得到了可憐巴巴的存在感,那又怎麼樣?

那樣的自己,根本連我自己都嗤之以鼻。

我們根本不關注自我,只關注他人。最在意的是別人是否接受自己,從不在意是否自己也讓自己滿意。

其實通過長期的積累,我發現,保持真實的自我也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因為他人的需求而忽略對自我的關照。

你可以多問問自己一些問題:

你這樣做的原因到底是出於迎合他人,還是真實所想?

你這樣做,是否真的快樂?

你確定此刻的你,是真實的你嗎?

不喜歡就漠不關心,喜歡就表達在乎。如果我們因為引起他人注意而違心地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這種存在感是卑微的。

真實在他人面前往往可貴,偽飾永遠是再廉價不過的表演。

關於存在感,還有一點非常有趣:

當你試圖追求存在感的時候,其實已經失去了存在感。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存在感從來不是爭取來的,那麼真正決定它強弱的是什麼?

是一個人的品性、實力、氣場... ...

這些都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從來不是通過短期行為能夠得到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一個人能力優秀,擁有飽滿的內心與充足感,認同真實的自我,有著自己行事的風格與準則,那麼這人的存在感必然是極強的。

一個人如果只是繡花枕頭一包草,哪怕是再華麗的行為、再宏偉的語言,也無法將這個人飽滿地撐起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存在感,那麼便學會忘記這個概念,不必刻意追尋。

你需要做的,是去錘煉自己的能力,同時找回那個被丟在半路上的自己。
延伸閱讀:

你為什麼會被忽視?為什麼沒有存在感?